天邊才泛起魚肚白,冀州王府上下為了小王女及其夫婿返回京都而忙碌起來。
漠北王鄭淵和王妃阮英,一大早就派人來喚鄭殊嶽夫婦去叙話。
最後王妃阮英還單獨同鄭殊嶽叙話,慷慨的将身邊的丫鬟翠心,翠蓮一道送給鄭殊嶽帶回京都去伺候。
鄭殊嶽因着昨日翠心的緣故,心中難免有些芥蒂,“叔母,如今香蘭紫草已經好全了,在京都,侯府祖母也派了人伺候着,不必麻煩了。”
阮英卻語重心長道:“嶽兒,叔母不妨直說了,你嫁去侯府也快半年了,這身子……,我瞧着這小侯爺玉樹臨風的,往後恐不會少了女人,翠心,翠連兩個都是家生的,從小就在我身邊,知根知底,有她在你身邊,也有個照應,她也斷不會害你,你也有個放心的人用。”
阮英說的似乎頗有道理,隻是阮英的用心她也十分清楚,不過真心幾分假意幾何她也掂量過。
從小到大,隻要是好事,一般都是要排在鄭殊甯之後,索性她一句話也不說。
阮英有些着急,從小到大,鄭殊嶽反抗她,就是不說話,不變态,“你這孩子,怎麼一不高興就不說話,幫你還倒成了害你了,這事我已經同你叔父說過了,他覺得這樣再好不過,你一個人在京都,無親無故的,要是往後姨娘得寵,你連個幫手都沒有,你就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
鄭殊嶽還是不說話,不妨鄭淵進來了,嚴肅道:“你叔母也是為你好,她舍得給你,你就帶着去,有什麼事情也有個照應。”
鄭殊嶽不敢反駁鄭淵,李嬷嬷匆匆趕來道:“小王女,小侯爺派我來瞧瞧,說是要盡快啟程了。”
不多時,鄭殊嶽同蕭晏就要回京都了,翠心翠蓮二人也在返回的隊伍中。
連翹白芷幾個丫鬟面面相觑,又都心知肚明,卻又不敢說什麼。
李嬷嬷面色有些難看。
鄭林初問道:“叔母,這是何意?”
鄭淵搶答道:“你叔母有心将兩個大丫鬟派去伺候嶽兒,就讓她們二人去吧,這二人廚藝不錯,嶽兒也可以随時嘗嘗家鄉菜。”
鄭林初不相信阮英會有這麼好心,還想說什麼,鄭淵這人,從來說一不二,鄭殊嶽怕鄭淵遷怒于鄭林初,忙道:“我覺着挺好,我就帶着去京都吧。”
鄭林初有些不可置信的看了一眼鄭殊嶽。
鄭殊嶽用眼神安撫了一下鄭林初。
鄭殊甯也趕來了,姐妹二人邊走邊說,從王府正廳行至王府門口。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想到下次再見不知是什麼時候,鄭殊甯不免帶着些哭腔。
鄭殊嶽伸手去拉住鄭殊甯的手肘,想抱一下鄭殊甯,不妨鄭殊甯條件反射般露出疼痛的神色。
鄭殊嶽神色一凜,輕輕掀開袖口,鄭殊甯那欺霜賽雪的手臂上有着橫橫豎豎的鞭痕。
“你……。”
鄭殊嶽還未說什麼,鄭殊甯就搖着頭緊緊抓着她的手。
千言萬語,說不盡,道不明。
姐妹二人齊齊落淚。
回去的路上,蕭晏眉頭緊鎖,鄭殊嶽也面色憂傷。
到京都時,接近傍晚,行至西直門,鄭殊嶽獨自回了侯府,蕭晏帶着則是直奔皇宮,去見皇上去了。
侯府老早就收到消息,派了丫鬟小斯在門口等候。
等回到明安堂後,換了身衣裳便去了花廳。
廳中烏泱泱的坐滿了一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
盡管有小斯在門口提前禀報過,因着鄭殊嶽大婚時,蕭晏公務繁忙一切流程都從簡了,這次鄭殊嶽和蕭晏從冀州回來,正好辦一個認親儀式,所以侯府中太夫人的小兒子蕭文英一家從津遠回了侯府。
據了解,蕭文英一家人口不少,又如此大費周章的回來,也是太夫人有心了。
于情于理,鄭殊嶽都該正視這場儀式。
蕭文英此人與蕭文元不同,光是小妾就有四房。
子嗣男女共七人,四男三女。長子蕭臨,三子蕭銘,四女蕭绮為正妻所出。
次子蕭禮,五女蕭雪為趙姨娘所出;
六女蕭晴為陳姨娘所出;七子蕭翊,為秦姨娘所出;還有一個進府沒多久的孟姨娘。
似乎都是為了同蕭晏夫妻二人見面,一大家子特意在花廳等候。
隻是蕭晏徑直去了皇宮,隻有鄭殊嶽一人前來。
太夫人見着她進來,十分開心。
下意識的往鄭殊嶽後面看了看。
鄭殊嶽忙說了蕭晏去了宮裡的事情,蕭晏早派人來說過了,太夫人也已經知道這件事了,隻是下意識的反應而已,但是她沒有解釋,依舊面色不改,“為人臣子當為君分憂。”
蕭文英聽罷,也點點頭,于他們二房而言,蕭晏越得聖心越好,現在科舉廢除,他的一衆兒子隻得依靠侯府過活,即使從前同嫂子柳氏有些龃龉也不算什麼。
隻要蕭晏往後能幫襯自己的兒子們一把,依靠侯府能為女兒們謀個好夫家,就是天大的好事情。
太夫人忙招呼鄭到近前來。
又笑眯眯的對着大家說道:“這就是晏兒的媳婦了。”
衆人也都笑眯眯的看着鄭殊嶽。
随後,太夫人又慈愛的說道:“殊嶽,本來認親儀式是要晏兒在場的,他來給你介紹的,隻是事發突然,沒想到皇上召見晏兒,所以就讓祖母來為你介紹家裡人可好?”
鄭殊嶽忙點頭道:“祖母親自為孫媳介紹,是孫媳的福氣。”
“好,”太夫人笑眯眯的點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