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邁輕輕靠在座椅上,像是在整理思緒。
他當然明白中國戰場的重要性,盡管在華盛頓的戰略優先級裡,它始終排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之後。但對他個人而言,他的職位、他的任務、他的成就,都與中國戰區息息相關。
如果中國軍隊能夠變得更強,能夠在戰場上取得更大勝利,能夠赢得更多資源……這對他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他當然不會去挑戰“先歐後亞”的戰略,但如果他能在這個框架下,為中國戰區争取到更多支持,不僅對中國有利,對他本人也有利。
那麼,為什麼魏德邁不自己去争取中國戰區的資源?
魏德邁本人當然可以直接去華盛頓,他的軍銜、職位、資曆,都足夠讓他在五角大樓甚至參謀長聯席會議裡發言。他是中國戰區的美軍參謀長,駐印軍的實際指揮官,即将升任駐印軍總司令,他的意見,華盛頓的高層一定會聽。
但問題在于,他的身份決定了他的立場——他是美軍派駐中國戰區的高級将領,他的職責是執行華盛頓的戰略,而不是制定戰略。美軍的高層隻會把他的彙報當作一種“執行反饋”,而不會把他當作“戰略調整的推動者”。
更重要的是,魏德邁無法完全站在中國戰區的立場上說話。他可以主張加強駐印軍,可以推動更科學的戰術規劃,但如果他站得太偏,甚至公然挑戰“先歐後亞”的戰略,他的意見就會被視為“失去客觀性”,甚至可能影響他自己的職業生涯。
但林安不同。
她不是美軍将領,她的身份讓她能夠直接站在中國戰區的角度發言,而她的軍事背景又讓她的話不會被簡單地歸類為政治宣傳。
如果林安說——“中國軍隊需要更多支援”,這是一線軍官的反饋。
?如果魏德邁說——“中國軍隊需要更多支援”,這可能會被解讀成駐印軍的額外訴求,甚至可能被認為他是在為自己的指揮權争取更多資源,而不是從戰略角度考慮問題。他始終要以美國利益為優先。
更何況,魏德邁的任務在印度,而不是華盛頓。
駐印軍正在擴編,他即将接管整個戰區,他必須親自在印度确保駐印軍的訓練、部署、補給體系完善,他不能親自去華盛頓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遊說。
所以,他需要一個合适的代言人,一個既了解戰場,又能夠用美軍語言表達問題的人。
林安不是最完美的人選,但在這個時間點,她是唯一能填補這個空缺的人選。
他不喜歡倉促決策,尤其是像這樣冒險的舉動——讓一個年輕的中國軍官去影響華盛頓的軍事決策?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場豪賭,而不是嚴謹的軍事規劃。
但時間不站在他這邊,華盛頓的決策窗口正在關閉。
宋美齡已經啟程,她的訪美會讓美國政界對中國戰區産生短暫的關注,但這股關注能持續多久?如果此刻不能讓華盛頓的将軍們認真考慮中國戰區的作用,他們很快就會把目光重新投向歐洲戰場,甚至是太平洋上的跳島攻勢。
中國戰區的支持力度,很可能就在接下來的幾周内被決定。
史迪威的意見已經在華盛頓形成固定影響,華盛頓聽到的,始終是“中國軍隊無法作戰”、“戰術不當”、“美軍應該接管”這些論調。國民政府的代表們,能夠在政界施加影響,但他們的聲音在軍方始終缺乏說服力。美軍不會聽政客的,他們更願意聽軍人的分析。
魏德邁以前沒有想過讓中國戰區派人去華盛頓,至少,沒有認真考慮過。
魏德邁見過太多中國戰區的将領,他們有的老練、有的精明、有的謹慎、有的倔強,但無論如何,他們的思維方式與美軍是兩條平行線。他們的談話裡充滿着政治、外交、曆史包袱,甚至是個人的地位考量,他們對美軍的态度也往往充滿防備,或者直接帶着讨價還價的意味。
而林安,她的表達方式,更像是一個美軍軍官,而不是一個外軍代表。
她談論戰術,不是單純抱怨中國軍隊的困難,而是精準分析了滇緬戰役的戰略價值——這不僅是中國的戰役,也是美軍的機會。
她指出戰局的問題,不是強調“美軍應該幫我們”,而是直接擺出“如果你們不支持這場戰役,美軍自己會付出什麼代價?”
她談起日軍的戰術風格,談起中國軍隊在緬甸如何在沒有空軍、沒有美軍支援的情況下,依然能與日軍鏖戰至最後一刻。她的語氣冷靜,沒有政治宣傳的味道,隻有精準的數據、戰例、推演。
她讓魏德邁意識到,自己竟然在認真思考她的話。
這很危險。
魏德邁極少被未驗證的信息說服,可林安的分析——太清晰,太精準,太符合邏輯了。她沒有誇大,也沒有刻意粉飾,而是用最冷靜、最現實的角度,講述了中國戰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