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出發
宋美齡的訪問團延後了一周,直到九月底才起飛。她們的航線橫跨半個地球——經印度、厄立特裡亞、巴西,整整六天的旅程,才能抵達最終的目的地:華盛頓。
在機場送行的人群中,沒有一個人是專程來送林安的。
人群熙攘,目送的目光交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點,而她隻是這支龐大訪問團中一個不甚起眼的成員。她站在晨曦微涼的跑道邊,忽然生出一絲孤獨。她與熟識的林蔚、譚祥告别,寒暄不過寥寥幾句。
然而,就在登機前,委員長走向她,伸出手,與她短暫地握了一下。
“好好幹。”他說,語氣不重,卻透着一種隐含的期許。
那一瞬間,周圍的人似乎安靜了一瞬,看林安的目光好像都有所不同。她回握了一下,簡短地應了聲:“是,委員長。”
飛機升空後,航程平穩,旅途漫長,衆人索性閑聊起來。
這次訪問團的成員皆是政府要員,其中,宣傳部長董顯光與宋美齡的秘書黃仁霖是此次訪問的主副負責人,而新任駐美大使魏道明也同行,預計接替即将卸任的胡适。此外,還有幾位外交部、宣傳部的随員。
但在這群外交官員和政府高層中,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魏德邁。
史迪威已離任,這位美軍上将将前往印度接替他的職務,訓練駐印軍。而此刻,他正與訪問團同行,作為美方即将全面接管在華軍事事務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會在中轉站印度加爾各答轉機前往蘭姆加訓練基地。
飛機上的大人物衆多,各有各的事務要忙,彼此交談得熱烈。
林安則獨自坐在角落裡,掏出廖耀湘贈的那本《森林作戰法》,繼續練筆翻譯。但飛機的噪音實在是惱人,單是要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保持專注,就讓她感到一絲疲憊。
不遠處,魏德邁緩步走來,目光落在她的書上,略帶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
林安擡頭,迅速起身,筆直敬禮:“長官!”
魏德邁微微一笑,示意她坐下,随即目光再次掃向那本小冊子,語氣随意但帶着一絲探究:“誰寫的?寫的是什麼?”
林安将書封翻過來,露出中英文夾雜的筆記,平靜地答道:“是廖耀湘将軍的經驗總結,關于滇緬戰場的叢林作戰。他将自己的戰術心得整理成冊,我正在翻譯成英文。”
魏德邁挑了挑眉,像是對此頗感興趣:“你為什麼要把它翻譯成英文?”
林安垂眸,看着筆記本上剛剛寫下的幾個術語,嘴角微微一彎,似笑非笑地答道:“或許美軍反攻菲律賓的時候能用得上呢。”
魏德邁聞言,眉梢微不可察地一挑,眼中浮現一抹意味深長的神色。
——菲律賓?她竟然想到了菲律賓?
菲律賓戰役的計劃,在美軍内部尚未全面公開,雖然戰略意圖很明顯,但在國軍内部,真正能夠觸及這些情報的人并不多。她為什麼會想到?她如何推測的?
“你倒是想得挺遠。”他淡淡地說道,目光在她臉上停留片刻,似乎在琢磨些什麼。
林安聳了聳肩,随意地補了一句:“再說,我隻是練練筆。”
魏德邁輕輕笑了一下,似乎沒有戳破她的托詞,反倒換了個話題:“廖耀湘——你的老長官?”
林安點頭:“是的,長官。”
魏德邁微微颔首,似乎在回憶:“我這次去印度,他也是我的下屬之一。你怎麼看他?”
林安微微一頓,随即放下筆,擡眼看向魏德邁,語氣平穩而堅定:“廖将軍是一個戰術優秀、重視新技術、同時極其重視總結與教育的指揮官。”
她停頓了一下,随即舉例道:“前年,軍訓部檢閱時,曾評第五軍為國軍第一,而廖将軍的新22師,則是第五軍之最。”
魏德邁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興趣:“哦?”
林安繼續道:“斯瓦阻擊戰時,新22師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阻擊了12天,遲滞日軍攻勢,超額完成任務。廖将軍的部隊不僅表現出色,而且在戰後總結了日軍的戰術特點,提出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她頓了頓,指了指手中的小冊子:“這本《森林作戰法》,就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經驗總結的體現。”
魏德邁略微思索了一瞬,目光微微閃動,示意她繼續。
林安嘴角微微一彎,繼續道:“他還非常重視新技術的引入。例如,FAC戰術,最初在軍中并未得到重視,但他是最早支持我學習并實踐這套戰術的指揮官之一。他清楚未來戰場需要空地協同作戰,并不排斥新的戰術思維,而是願意嘗試、應用,并總結出最适合中國軍隊的方式。”
她說得客觀,語氣從容,既無溢美之詞,也沒有刻意拔高,但每個例子都展現出廖耀湘在戰術上的優秀。
魏德邁聽完,沉思片刻,随即露出一絲饒有興味的笑意,眉梢微微一挑:“那我的期望值可就高了。”
他似笑非笑:“希望這位廖師長,真如你所說的那樣優秀。”
林安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道:“長官可以拭目以待。”
————————————
(以下仍然是對緬甸戰役的讨論,可能會太長,也是之前跟杜聿明、陳納德讨論過的内容,但是要給魏德邁留下印象,必須說這麼長。讀過前文的讀者可以跳過。)
【魏德邁之問:緬甸戰役】
魏德邁又微微挑眉,目光饒有興味地看着眼前的年輕軍官:“林中校,你既然對叢林戰術有興趣,應該對緬甸戰役也有不少了解吧?”
林安合上書,擡頭看了他一眼,目光沉穩:“緬甸戰役,長官指的是哪一部分?仰光之戰,還是滇緬公路的撤退?”
魏德邁輕輕一笑,話鋒一轉:“你對這場戰役怎麼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林安幾乎想要輕輕歎息——杜聿明長官,這道題您一周前才剛考過我,現在又拿出來用了。
她擡起頭,語氣不疾不徐:“長官,您想聽的是前線戰術問題,還是更高層面的決策失誤?”
魏德邁微微挑眉,似乎對她的直接反問并不意外,饒有興趣地答道:“兩者皆可。”
林安稍作停頓,緩緩開口:“前線的失敗,從戰術上來看,是兵力誤判、機動不足和後勤崩潰的綜合結果。但歸根結底,這是一次‘不該打的戰役’。”
魏德邁眯了眯眼:“不該打?”
林安沉穩地翻開筆記本,在紙上快速勾勒出緬甸地圖:“同古戰役時,我們錯誤地判斷日軍僅有兩個師團,認為12萬遠征軍可以取得優勢。然而,在仁安羌,我們遭遇了第33師團,這意味着日軍至少有三個師團。到了臘戍,我們又發現第56師團的存在。最終,緬甸戰場上的日軍實際達到了六個師團,而我們不僅無法擴充兵力,後勤也難以為繼。”
她停頓了一下,擡眼望向魏德邁,目光堅定:“沒有空中優勢,沒有穩固的後勤,沒有足夠的戰鬥力,而敵人比我們最初估計的多了一倍,您認為這場仗還有勝算嗎?”
機艙内引擎的轟鳴聲低沉而持續,原本零星的交談聲逐漸安靜了下來。
最先注意到談話的人是黃仁霖。他本來正與董顯光小聲讨論宣傳材料的措辭,餘光瞥見魏德邁少見地停下巡視,專門坐到林安身旁,不禁多看了一眼。
緊接着,魏道明也察覺到了這微妙的氣氛變化。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側頭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聽着。
不知何時,連宋美齡也擡起了眼,目光淡淡地掃了過來。
魏德邁輕輕挑眉,意味深長地看着她,并未作聲。
林安繼續道:“無論是同古、曼德勒,還是臘戍,我們如何調整戰術,問題的根源都不在那裡,而是在于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沒有勝算。我們入緬的目的是‘保衛滇緬公路’,但現實是,我們根本沒有能力真正守住這條補給線。”
“國軍入緬的五個軍,後勤嚴重不足。美軍通過駝峰航線每月僅能空運5000噸物資,連整個中國戰區的基本補給都遠遠不夠。第五軍是裝備最好的部隊,但他們所獲得的美援,也不過是16門75毫米榴彈炮和6門山炮。”
良久,他終于開口,語氣帶着一絲深思:“那麼,如果再讓你選擇一次,你認為應該怎麼做?”
林安語氣平穩:“如果當時我們就知道日軍的真實兵力,最好的選擇——不是硬拼,而是更早撤退,利用叢林戰術在滇西一線展開長期防禦戰,而不是在開闊地帶與日軍決戰。”
她頓了頓,補充道:“但如果要真正改變戰局,我們不需要一場戰術上的勝利,而需要更多的裝備、後勤補給和空中支援。”
她的語氣不急不緩:“我們争取的,從來不隻是‘更多’美援,而是‘有或無’的問題。”
空氣中的氣氛更加凝重。
宋美齡靜靜地看着她,目光微不可察地變化了一瞬。
魏道明指尖輕敲着桌面,似乎若有所思。
董顯光本想開口,但最終選擇了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