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這幾天氣溫驟降,天空低垂,像壓了一層鉛灰色的幕布。
林安走進宋美齡的套房時,正趕上窗邊的灰光灑進來,落在那張鋪着絲質桌布的書桌上。桌後,宋美齡端坐着,一身剪裁精緻的灰藍旗袍,指尖輕輕按在電報紙上,似乎正在沉思。
“進來吧。”她聽到腳步聲,擡起頭,目光一如既往地銳利,語氣卻比往日多了幾分輕松,“靜之,你昨天在白宮那張照片上笑得挺僵。”
林安微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放下帽子,走近幾步。
“夫人,我是盡量努力不出醜了。”
宋美齡點頭,目光審視中帶着一絲滿意:“你應對得很好。”
“夫人過獎了。”林安說。
片刻沉默後,宋美齡合上電報稿,姿勢往椅背輕輕一靠:“今天叫你過來,是我有幾件事想和你交代。”
林安坐直了身子:“請您吩咐。”
宋美齡微微點頭,目光落在她臉上,緩緩說道:“第一件事,是關于輿論。”
她擡手指了指桌上攤着的一份報紙,上頭還帶着郵局轉發時留下的粗糙印章。
“你有沒有發現,美國媒體裡關于中國戰場的報道太少了?”
林安看了一眼,點頭:“我注意到了。報紙上還是歐洲戰場的新聞多一些。太平洋戰場都少見,遑論中國。”
“這正是問題。”宋美齡語氣冷下來一點,“我到這邊才發現,美方對一些我們自己覺得舉足輕重的戰役,幾乎一無所知。連滇緬戰役都有一半細節被忽略。他們隻看得見北非、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島。”(PS宋緻蔣的電報中,提及美對中報道之少,令人詫異)
她頓了頓,像是在壓抑某種情緒。
“我原以為,這些傷亡數十萬百萬的戰役,很自然的會得到報道。但現在看來,并不是這樣。”
林安靜靜地聽着,不插嘴。
“所以你得寫。”宋美齡說得斬釘截鐵,“不隻是《時代》,别的報刊雜志也要覆蓋。把這些戰役、數據、士兵的故事寫出來,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講故事也好,做分析也好,隻要能讓美國人記住,怎麼都可以。”
林安沒有立即答應,她皺了皺眉:“夫人,我現在時間實在有限。一個人恐怕不能做好。”
宋美齡似乎早就預料到她會這麼說,輕輕揮了揮手:“我知道你忙。但這件事必須你來主導——你已經有經驗。”
她頓了頓,語氣放緩:“美國這邊我自己的人手都捉襟見肘。等我們回國,再設法擴建寫作組。訪美這段時間,就委屈你一下。”
她對林安露出一個鼓勵的笑容。
林安沉吟了一瞬,點頭說:“好。”
宋美齡點頭,随即取起一封還未封口的電報稿,輕輕疊好放在一旁,又開口:“第二件事,是關于我的文書處理。”
她看向林安,眼神緩和下來,卻不掩一絲疲憊:“電報、密件、回國文稿,全都壓在我手上。黃仁霖和孔令偉都很努力,但他們也有各自的事情。”
她看着林安,語氣慢了一拍:“你沒有别的安排的時候,就加入文書工作。”
(宋緻蔣電報:到後千緒萬端尤感缺乏助手。文件一項已感随從人員不敷,況內外交接均由妹一人負擔,終日應付尤感精神時間之不足。)
林安隻好繼續點頭:“是,夫人。”
宋美齡回頭看了她一眼,笑道:“我說完了。你現在要向我彙報什麼?”
林安這才打開文件夾,從中抽出兩張分析圖紙和一份打印稿,起身走近幾步,将資料輕輕放在桌上。
“這是我在戰争部彙報中使用的幾張圖表。我挑了幾份供您參考,主要是裝備方面的數據。”
她簡單地指出其中幾張關鍵圖——一張是各大戰區飛機數量對比圖,一張是滇緬戰場投入産出分析矩陣。
“夫人,我特别強調了中國戰區所需資源在總戰場分配中的微小比例。北非戰區一周的物資,是對我國援助的一年的量還要多。美軍自己沒有做過戰損比分析,他們對這個‘ROI模型’很感興趣。”
宋美齡沉默着看着那張圖表,指尖緩慢劃過上面的一列數字。
良久,她問:“你那場簡報……美方是什麼反應?”
林安點頭:“托馬斯·漢迪将軍說會把資料交給戰略評估組——不承諾援助,但表達了興趣。”
她補充,“他是戰争部作戰計劃處(OPD)的副主任。他的職責之一,就是決定如何在各大戰區之間分配美軍的有限資源。”
宋美齡沒有說話,翻看着林安的簡報。她的視線落在北非戰場上的萬架飛機和中國戰場500架飛機的對比上。
林安還在說,“後來恩布裡克将軍向我轉述,馬歇爾将軍旁聽了我彙報的一部分,并且評價‘she's a doer'——恩布裡克将軍是聯合戰略調查委員會主席、美洲防務委員會主席,似乎與魏德邁将軍有私交。”
聽到馬歇爾的名字,宋美齡眼前一亮,她的笑容變得真正溫暖起來,“真的?”
“是。”林安點點頭。
“太好了,靜之,太好了。”她罕見地站起身來,拍了拍林安的肩頭,“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