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世界多樣性與物質統一性
一、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内容
(1)提出:恩總結并概括了哲學發展(即“全部哲學,特别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内容:
①是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誰為本原的問題,即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個根本對立的哲學派别。
易錯點1:唯物主義(物質或存在)與唯心主義(意識或思維)。
唯物主義可分為四部分,如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比如,實物,金木水火土。
2. 近代形而上行(機械)唯物主義,比如,原子(割裂共性跟個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比如,馬主義,一切客觀存在(包含前兩派觀點,前兩者是舊,不徹底唯物主義)
唯心分為兩部分,分别是主觀唯心與客觀唯心。其中,主觀唯心,比如王陽明(側重本我);客觀唯心,比如黑格爾(側重本我之外)
②是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統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認識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産生了兩個理論。
易錯點2:可知論(唯物唯心)與不可知論(二元論或不徹底唯心主義)
(3)意義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頭和基礎。注意:全部哲學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1)唯物與唯心主義
①唯物:意識是物質的産物
②唯心:分為主觀唯心(側重本我)與客觀唯心(本我之外),主張意識第一性。
客觀唯心主義:朱熹(理在事先),老子(道生萬物),黑格爾(絕對理念)。強調關鍵字絕對理念,理與道。
主觀唯心主義: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王陽明(心外無物)。強調關鍵字人的感覺,經驗與意志。
(2)可知論(同一性)與不可知論(略)
(3)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曆史觀的基本問題。其中,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哲學回答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即世界上事物是聯系還是孤立,是發展還是靜止。其中,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學堅持孤立,靜止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内部矛盾存在和作用。
唯物辯證:(聯系,全面,發展,矛盾)
形而上學:(靜止,片面,孤立)
(5)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統一
堅持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内在統一,才能形成徹底唯物主義與科學辯證法,做到正确全面認識世界本質與發展規律。
易錯點3.哲學派别劃分
①本體論問題(唯物與唯心主義)略
②認識論問題(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可知論: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論:思維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③曆史觀問題(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唯心史觀: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三、馬物質範疇及其理論意義
(1)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态(略)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2)馬物質觀(略)
關于物質的概念:
①恩(19世紀80年代):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共性與個性關系)
②列(20世紀初):物質是标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物質的共同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物質與意識關系)
(3)理論意義
1.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
2.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
3.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4.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統一,為徹底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物質的根本屬性和運動着的物質的基本存在形式
(1)物質與運動
1.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現象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
2.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是,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将導緻形而上學。二是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将導緻唯心主義。
(2)運動與靜止
1.相對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态,包括空間相對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态。
2.“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
絕對運動(變動性,無條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