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2021-2題)習強調,“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曆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鐘果革明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人們能夠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因為。()
A.人類曆史發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B.人類已完全掌握了曆史發展的内在規律
C.曆史總是在循環往複中不斷向前發展
D.曆史規律和自然規律存在着驚人的相似性
2.(2019-2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逾淮為枳”說明了。()
A.任何具體事物都是普通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網結
B.事物變化和發展是一個過程
C.事物發展變化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D.事物的普遍聯系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3.(2018-2題)“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從唯物辯證法觀點看,白馬非馬這一命題的錯誤在于()
A.割裂了事物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聯系
B.模糊了事物本質和現象之間的聯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間的區别
D.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4.(2017-1題)某地區進入供暖季後常常出現霧霾,而一旦出現大風天氣或等到春暖花開後,霧霾就會散去或減少。從該地區較長時間的數據變化看,經過人們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總量在持續走低,但在某些時段,環境空氣質量污染指數會迅速攀升,甚至爆表。這種看似矛盾現象凸顯了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個特點:天幫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與天幫忙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正确處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之間辯證關系的啟示是()
A.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是正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B.人類有意識的思想活動是掌握客觀規律的根本前提
C.認識活動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基礎
D.尚未認識的外在自然規律對人的實踐活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5.(2017-2題)有人認為,既然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外部世界的反映,那麼人腦裡的“鬼”“神”意識就是對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實存在的反映。這種觀念的錯誤在于()
A.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B.把意識看成是物質的産物
C.認為意識是對存在的直觀反映
D.混淆了人類意識自然演化的階段
6.(2016-1題)《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鹽。菜裡加鹽以後,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好吃”回家之後,他把一把鹽放進嘴裡,結果又苦又鹹。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适度的原則
C.不可能通過一些現象而去認識某個事物的本質
D.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事物的本質
7.(2016-2題)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倒過來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這兩種關于自由的觀點()
A.前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後者是唯意志論的觀點
B.前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後者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C.前者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後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D.前者是曆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後者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8.(2014-2題)俄國早起馬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铛。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複的客觀規律
B.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D.比自然規律更易于認識的規律
9.(2013-1題)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聯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這形象地說明了運動和靜止是相互依存的,靜止是()
A.運動的衡量尺度
B.運動的内在原因
C.運動的普遍狀态
D.運動的存在方式
10.(2013-2題)一位機械工程專家講過這樣一件事:“文格”中,他在農場勞動,有一天領導要他去割羊草。他沒養過羊,怎麼人的羊草?但腦子一轉辦法來了。他把羊趕出去,看羊吃什麼就割什麼。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這位專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意識到,“羊吃草”與割羊草兩者之間存在着()
A.主觀聯系
B.必然聯系
C.因果聯系
D.本質聯系
11.(2012-2題)有這樣一道數學題:“90%乘以90%乘以90%乘以90%乘以90%=?”其答案是約59%。90分看似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在一項環環相扣的連續不斷的工作中,如果每個環節都打點折扣,最終得出的成績就是不及格。這裡蘊含的辯證法原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變引起質變
C.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
D.可能和現實是相互轉化的
12.(2011-1題)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在一次報告中以“一支粉筆多長為好”為例來講解他所倡導的優選法。對此,他解釋道:“每支粉筆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長的粉筆頭,單就這一點來說,越長越好。但太長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每斷一次,必然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适。因此就出現了粉筆多長最合适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選問題。”所謂優選問題,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積累
B.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
C.堅持适度原則
D.全面考慮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二、多項選擇題
13.(2022-17題)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談及水資源和發展的關系時,以傳統名吃“羊肉泡馍”作形象比喻,強調要全方面貫徹“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原則,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有多少湯泡多少馍”,讓水資源用在最該用的地方。“有多少湯泡多少馍”蘊含哲學道理是()
A.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意識能動性
B.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C.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D.尊重規律,把握适度原則
14.(2022-18題)人類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明都與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而新材料的研制卻是頗為不易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借助數據共享,對先進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預測,篩選,從而加快新材料的合成和生産。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機器學習算法在輔助新材料設計時尤為得力,其工作過程主要包括描述符生成,模型構建和驗證,材料預測,實驗驗證等步驟。人工智能能輔助新材料研發的過程表明()
A.科學研究能夠任意改變物質的性質和結構
B.人工智能能夠取代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C.人類對于物質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D.具體的物質結構和性質變化并不改變世界的物質性
15.(2022-19題)時間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刻度。1秒鐘,電影放映24幀畫面,獵豹在草原上飛奔28米,蜂鳥震動翅膀55次;1分鐘,登山隊員攀登珠穆朗瑪峰58.3厘米,複興号前進5833米。時間創造無限可能。有人努力奔跑,用全力以赴的沖刺突破極限;有人砥砺前行,以日複一日的堅守辛勤耕耘。原本勻速流動的時間,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奮鬥中,在昂揚奮發的進取中,确定意義,體現價值,進而定義生命的精彩,定格曆史的脈動。人們在奮鬥中定義時間,說明時間是()
A.測量事物運動的客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