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一、商品經濟産生的曆史條件
(1)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即自給自足經濟,生産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産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随着社會生鏟力和商品經濟發展,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2)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内涵:即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鏟的經濟形式。其發展經曆了簡單商品經濟與發達商品經濟兩階段。前者以生鏟資料私又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後者以生鏟資料私又制和雇傭勞動為基礎。
商品經濟産生曆史條件:一是社會分工的存在。二是生鏟資料和勞動産品屬于不同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産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易錯點1:商品内涵
①商品一定是勞動産品,但勞動産品不一定是商品。天然物品不是勞動産品,即使有使用價值也不是商品(如空氣)
②有使用價值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不一定是商品。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一定是商品。
2.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有用性,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産品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财富物質内容。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3.交換價值
交換價值: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4.價值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耗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商品價值在質的規定性上是相同,彼此可比較。本質上體現了生産者之間的一定社會關系。
5.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決定商品交換比例是價值。
6.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系
兩者對立統一關系,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相互排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易錯點2:使用價值與價值
使用價值含義: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含義: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
使用價值反映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物質關系
價值反映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使用價值屬性:商品的自然屬性
價值屬性: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關系:其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與交換價值關系:其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質的規定性:①使用價值:不同,彼此不可比較②價值:相同,彼此可比較
易錯點3: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
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可兼得(對買賣商品的雙方而言)。買方想要商品使用價值(商品本身),需放棄商品價值(錢)。賣方反之亦然。
三、生産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内涵
生鏟商品的勞動可分為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即有用勞動,是生産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前者形成商品使用價值。
抽象勞動,即人體力與腦力消耗,是抛開一切具體形式,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後者形成商品價值實體。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關系
兩者是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定,也是對立統一關系。任何一種勞動,一方面是特殊具體勞動,另一方面是一般抽象勞動。其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其二因素。
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關系,是勞動自然屬性。抽象勞動反映的是生産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勞動社會屬性。
易錯點4: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含義:有一定具體形式,有差别的個别人類勞動(有用勞動)
抽象勞動含義:抛開一切具體形式,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人體力與腦力消耗)
具體勞動反映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勞動自然屬性,形成商品使用價值)
抽象勞動反映關系:商品生鏟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勞動社會屬性,形成商品價值實體)
四、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由生鏟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而勞動量按勞動時間來計量。商品價值的質即實體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
其中,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的是在現有社會正常生鏟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産率關系
商品價值量與生鏟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鏟率成反比。勞動生産率指的是生鏟使用價值的能力。
影響勞動生鏟力的因素主要是:(1)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2)科學技術發展程度及其在生鏟中應用(3)生鏟過程的社會結合(4)生鏟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3.商品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密切相關
商品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來計量,複雜勞動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複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實現。
易錯點5: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産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