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勞動生鏟率提高,單位商品,其價值量降低。個别勞動生鏟率提高,價值量不變。
2.社會勞動生鏟率提高,單位商品,其使用價值不變,個别勞動生産率提高,使用價值量不變。
3.社會勞動生産率提高,單位時間,其價值總量不變。個别勞動生産率提高,價值總量提高。
4.社會勞動生産率提高,單位時間,其使用價值量提高。個别勞動生鏟率提高,使用價值量提高。
五、貨币的本質和職能
1.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币産生
商品價值形式發展有四個階段:一是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二是總和或擴大價值形式,三是一般價值形式,四是貨币形式
2.貨币本質
商品交換以貨币為媒介,貨币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3.貨币職能
貨币五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币
4.貨币産生的後果
商品内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發展為外在商品與貨币的矛盾。貨币出現沒有不可能解決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擴大和加深。
易錯點6:貨币五種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為商品定價,觀念上的貨币(即商品價格價簽上的數字)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同時進行,必須使用實在貨币
(3)貯藏手段
足值的金屬貨币(退出流通領域)
(4)支付手段
賒購賒銷,償還債務,繳納租金等延期支付形式
(5)世界貨币
上述四種貨币職能在世界範圍内的應用
六、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基本内容:
商品價值量由生産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2)價值規律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家住自發波動。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币表現(注意:供求關系)。
(3)價值規律積極作用
①自發地調節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鏟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②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産力發展③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4)價值規律消極後果
①導緻社會資源浪費②導緻收入兩極分化③阻礙技術進步
七、以私又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在私又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産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2.私又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又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由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組成。三個影響(了解即可)
3.商品拜物教性質
其内涵:商品生産者聽憑商品,價值,貨币運動擺布,人們之間社會關系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
産生必然性:①私又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産品采取商品形式方能進行交換;在采取同質價值形式前提下,人類勞動等同形方能在交換中體現。②在采取價值量形式前提下,勞動量方能進行計算和比較③在采取商品之間(即物與物之間相交換形式)前提下,生産者勞動關系的社會性質方能間接體現。
影響:拜物嬌性質掩蓋了商品經濟關系,妨礙人們透過物的外表認識商品,價值與貨币實質。
4.資的基本矛盾
資的基本矛盾:生鏟社彙化和生産資料資私人沾有之間的矛盾。
易錯點7: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
交換是解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唯一途徑。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需要将自己産品拿到市場上同别人産品進行交換。
八、馬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馬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古典政經學觀點,為剩餘價值論創立奠定了基礎。勞動二重性成為理解政經學的樞紐。
(2)馬勞動價值論揭示了私又質條件下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為從物與物關系背後揭示人與人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
(3)馬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一般規律,對理解社會注意市廠經濟具有指導意義。
九、深化對馬勞動價值量的認識
(1)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鏟性勞動作出新界定。生産性勞動包括大部分非物質生鏟領域的服務性勞動。(馬《資奔論》重點考察物質生鏟部門)
(2)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産和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馬《資奔論》重點研究物質生鏟領域的體力勞動)。
科技勞動與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作為更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遠大于簡單勞動。
(3)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與基礎。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是由生鏟資料所有質關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