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類小說,頁數還不少……真想不到副隊會看這類書。看看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吧。”顧淮均初次點開這本電子書時抱着簡單的好奇心,“呃,一個字也看不懂,全是俄語。翻譯一下看看,這機翻的質量也不太行……”顧淮均冥思苦想,最後得出了一個解決方法——讓終端朗讀,再通過Lingua翻譯。在和彥沒有來訪的好幾天裡,他就這麼大緻聽完了一整本書:
勃蘭登城坐落在北郡的東海岸,迎北極寒流而屹立于常年大風中。這曾是一座以科技聞名的新興城市,與太平洋彼岸的國度有着密切的學術聯系。這裡的港口十分繁忙,日夜來往的船舶上大多運載的是這座城市不能自足的基本生活資料——昂貴鮮少的肉類和有機蔬菜,這些是供給富人和研究所的;廉價的合成肉和車間培育的食用型植物,這些是供普通民衆消費的;當然還有不少衣物和初級日用化工産品。這樣一座城市既沒有足夠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突出的經濟功能,卻在當時仍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定居。對于那裡的學者來說,勃蘭登城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最佳研究所選址之一,極大地便利了他們對北極圈的科考活動;而對于其他市民,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常年涼爽的氣溫,吹散霧霾的大風,還算幹淨的空氣——在全球溫室效應與大氣污染嚴重的困境中屬實是難能可貴。盡管在那裡的日常開銷會比一般的城市要高上不少,不過人們權當作是對健康的投資了。
作為一座科學之城,勃蘭登以北極圈生态研究與開發聞名。當時,嚴重的溫室效應已然不可逆,各種污染指數超标已成為大部分地區的常态,人口過剩與能源危機更是日趨顯著,這顆星球上的人們不得不接受地球的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極限的事實并為此尋找人類未來的出路。一部分人選擇了離開,在宇宙中探尋新家園;留下來的人則盡力研究各種方法以求走出窘境,在北極圈内建設新聚居地的設想便是其中之一。懷着相似的想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不分國籍,也不分政治立場,在勃蘭登的大大小小的研究所裡共同為人類的延續而努力。最終,這群科學家們得出了一個可行性尚佳的方案,但美中不足的是,如何解決這座未來之城的能源問題仍無定論。有人提出過構建以核能為主體的清潔能源體系,但考慮到大規模熱核電站所排放的廢熱對極圈環境的破壞,這一方案被擱置一旁;也有人提出過縮小聚居地規模,嚴格計劃分配能源的使用,但這一方案顯然不能讓政客們滿意,自然也就行不通。于是勃蘭登城的科學家們決定把他們現有的成果和問題公之于全球,希望能集思廣益,得出一個更加實際、完美的方案。
勃蘭登的北極圈開拓項目是潛力巨大的,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很快,各種方案紛至沓來。在衆多提案中,有一份因其異想天開,或者說近乎瘋狂的構想而被公衆熱議——這份方案建議在原有的水下聚落基礎上縱深發展,利用地熱為整座城市供能;其争議之處在于要通過海底鑽井突破平均厚度為6公裡的洋殼直達軟流層來持續穩定釋放地熱。這個想法首先遭到了霍奇·列加索夫,北極圈項目的主要領頭人之一公開的強烈反對。他與他的妻子烏拉娜·卡列尼娜,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教授,通過AI模拟并指出鑿穿地殼将引發的災難性後果。起初還有不少人發聲有AI輔助,鑿開地球值得一試,但在看到列加索夫給出的數據之後,這類聲音便就此絕迹——即使有最高精度的智能,人類也不可能完全掌控地球。直到最後勃蘭登的科學家們也沒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于是他們決定走回老路,限制新城市與核電站的規模,希望這套方案能得到各國的支持。所幸,這一項目得到了不少投資,建設工程也有條不紊地開展了起來。
然而,某個國家自恃高度發達的科技,秘密地實施了鑽井工程。
數月之後,突然出現并持續異常活躍的地震最終引起了大西洋沿岸各國的注意。經過一番調查,深藏在大西洋底已接近竣工的鑽井工程最終被暴露在全球憤怒驚詫的目光之下。世人譴責,痛斥,迫令始作俑者停止這一瘋狂的行徑,但得到的隻有傲慢與強硬的回應。其它國家,有的已進入緊急狀态,着手應對可能到來的災難;有的仍泰然自若,照舊運行着。
勃蘭登城的學者們迅速采取了措施。在霍奇·列加索夫的帶領下,他們立即叫停了北極聚居地的建設工程,緊急撤出核電站中的待啟用的核原料并妥善保存;而後,他們轉而研究對策以應對AI所能預測的最為消極的狀況。他們一邊毫無保留地與外界交流最全面的抗災措施,一邊呼籲俄政府着手建設避難所。很快,西伯利亞所有的大中城市旁都出現了不少地上的、地下的避難設施。盡管并沒有得到更多重視,勃蘭登城的學者們向全國倡議試行緊急條件下的生活,他們自己則身先士卒,一步一步地完善避難所中的自給循環生态。
不久後,傳聞大西洋底的鑽井工程已全部完成,而此前種種的末日預言現在似乎看不到一點苗頭,人類在掌控地球的進程上再進一大步。但就在絕大多數人開始認為末日論不過一派胡言的時候,災厄毫無征兆地自大洋之底噴湧而出。
火山噴發,高溫難耐,海平面瘋漲,頻繁的海嘯,地震,酸雨……史稱“大災變”的浩劫持續了十餘年。災變末期,随着氣溫回落和幾乎密不透光的雲層籠罩全球,地球進入了寒冷期。
最後幸存下來的人類瑟縮在地下,戰戰兢兢地活過今天,誠惶誠恐地等待明天。等到周遭的一切似乎終于都平靜下來了,人類從地下爬出,隻發現一片灰蒙蒙的荒蕪與廢墟。
勃蘭登城的人民所看到的景象也大抵如此——他們回到地表的時候,滿目隻有冰冷的白色和突兀的山石。原先的勃蘭登城已傾頹,大半浸沒在浮冰連片的海水中。盡管這十分令人錯愕,令人難以接受,但所幸他們還有避難所,勃蘭登還未消亡,它仍在地下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