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慈愛道:“好,姐姐記下了。”
夏璟熠又想說些什麼,就見南星在身後扯了扯自己的衣服,遞了個眼神,随後道:“傅将軍說的對,還是讓映月姑姑留在殿下宮中最好。傅将軍想吃棗泥糕時,可随時來麒麟殿。”
夏璟熠才恍然明白南星的用意,遂改口道:“确是如此最好。”然而此時卻見三秋突然跳了出來,義正詞嚴道:“公子,讓我去學吧!讓我去宮中跟着映月姑姑學棗泥酥吧!奴婢也一定會做的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
三秋信誓旦旦,目光堅定的望着傅洵之,傅洵之還未答話,映月先笑着開口道:“如此甚好,栗子糕和桂花糕的做法我已教給了陛下和殿下宮中之人,唯有棗泥酥還未找到合适人選,若是三秋姑娘不嫌辛苦,不妨就跟着我學上一段時日,日後能有人做給小公子吃,我也放心了。”
“不嫌辛苦,我不怕辛苦,”三秋對着映月堅定道,“隻要姑姑不嫌我笨願意教我,不管做上多少遍,我都要做的和姑姑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三秋姑娘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十分招人喜歡,我自是願意的。”映月說着,又望向夏璟熠,請示道:“殿下,可否準許三秋姑娘進宮,讓奴婢将棗泥酥的做法教與三秋姑娘?”
夏璟熠點頭,道:“自然可以。不知三秋姑娘打算何時進宮,我着人去安排。”
三秋剛要開口回話,傅洵之卻插嘴反問道:“你真的要去?你以前從未做過這些事,學起來想是短時間内回不來了,我過段時間便走了,日後怕是很難及時照顧到你。宮中規矩又多,去玩個一兩日還成,若是待的久,便不能如此輕佻行事了,殿下雖待你寬厚,但若是單縱容你一人,旁人便會心生不滿。”
“公子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規矩,不給殿下添麻煩的。隻是,奴婢想過段時間再去,奴婢先等公子走後再去。”三秋垂眸,道,“還有...奴婢想先回一趟家。”
“嗯?”傅洵之微微擡眸,道:“終于決定回家了?”
三秋低頭:“嗯,我想母親了。”
傅洵之颔首,輕聲道:“去吧,打算何時動身?我着人送你回去,若是想留在家中,便不必回來了。”
“奴婢會回來的,”三秋擡頭懇求道,“奴婢想留在滿院,公子不要趕奴婢走。”
傅洵之笑道:“。我隻說你想留在家中就留在家中,又不是要趕你,若是想回來就回來罷。好好的大小姐不做,非要來做個丫鬟”
“原來三秋姐姐還是個大小姐嗎?”南星插嘴道,“難怪行事舉止看起來不像個丫鬟。”
三秋笑道:“隻是個不受寵的女兒罷了,若是留在家中,也不過是父親随意定門親事送出去,還不如留在公子身邊自在。”
三秋說完,又對傅洵之征詢道:“公子去邊疆路上也會經過奴婢家鄉,奴婢想随公子一同出發,可以嗎?”
“自然可以。”傅洵之點頭,卻又聽南星不自然的咳嗽了兩聲,摸着鼻子,道:“不知三秋姐姐家在哪裡?若是離得不遠,我看三秋姐姐還是别等傅将軍了,不如趕在元宵前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個元宵罷。”
三秋卻搖頭笑道:“就在隔壁并州,雖離得不遠,但我回去隻為去祭拜母親,并非是想和家人過元宵。我剛剛說在家中不受寵并非自謙,我四年未曾回家,家中也從無人來找過,你便可知我在家中地位無足輕重。”三秋漏出一抹苦笑,“母親雖是正妻,卻不受父親喜愛,又因沒能生下兒子,祖母也不待見我們母女。父親寵妾滅妻,如今母親去世,父親怕是早已娶了續弦,家中已無我的容身之處。”
南星勸三秋早些回去隻是知傅洵之離不了京,不想三秋因此耽誤時間,但聽了這話,一時覺得心酸,便也不好再勸三秋回去,隻好作罷。
傅洵之似是早已知曉三秋的家世,并不意外,隻道安心在滿院住着便是,上元節後同他一同啟程。幾人又感歎了一番,閑聊了半日,夏璟熠一行人才回了宮中。
夏璟熠追風前往麒麟殿的路上,南星想起三秋的家世經曆,不免又唏噓道:“殿下,三秋姐姐看着那麼活潑開朗的一個人,沒想到還有過這種不愉快的經曆和家世。我們這些人,自幼就無父無母無親無故,從來沒體會過家是何滋味。屬下以前以為,有親人在世便總歸是有家可回,幼時還曾羨慕過有父母兄弟之人,但如今見了三秋姐姐,才知原來即使尚有親人在世,也依舊會無家可歸。”
“因為她是女子,”夏璟熠道,“早些年女子沒有繼承權,隻有當家中男性子嗣時即戶絕時方可繼承财産,可即使戶絕,很多家族也會通過立嗣引入養子,剝奪女兒的繼承權。也因此,女子若無父無夫可依,便身如浮萍,飄浮無根。”
南星也歎道:“這世道對女子确實不公,好在陛下頒布了新法,給予了女子的繼承權,三秋姐姐是嫡女,應當也能分的一部分家産吧。”
夏璟熠卻搖頭道:“哥哥雖力壓衆議頒布了新法,但也讓步了許多,繼承權如何分配還多是掌握在其家主之中。”
“但新法也規定若是分配嚴重不當,當事人也能請求官府出面,要求重新分配家産。隻要有法可依,便也不會任人欺負了。”
夏璟熠卻歎道:“立法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清正廉明之官能有多少?能秉公執法之官又能有幾人?若是他們表裡為奸,一個毫無依仗的女子又如何能夠抗衡?縱使一層一層向上告去,天子腳下或尚能成功,但遠離離京中之地的女子,怕是都難以走到京中。”
南星沉默,半晌道:“如此說來,雖是有法,卻依舊困難重重。”
夏璟熠又歎了口氣,道:“至少是有了一條路,雖有荊棘,但隻要走的人多了,總能把它踏平踩寬。陽關大道,是靠無數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