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少年時受學于羅汝芳,受到了反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這是他能深刻認識當時腐敗社會的腐敗,使他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在文學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是的,沒錯,咱們的湯先生是王陽明的四傳弟子喲~這波是和上期的夢幻聯動!當然,我們等會兒要講的馮夢龍也跟王陽明有點關系,王陽明算是他的偶像吧,他還給王陽明寫了本《靖亂錄》,聽說王陽明在裡面的形象還有點神異色彩,咱也沒看過,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啊!】
王守仁沉默,這就是後世人剛才說湯顯祖有反骨的時候刻意提一句他也有反骨的原因嗎?
不知道為什麼,王守仁突然有一種奇怪的直覺,阿藜這姑娘把他放第一期是為了說明陽明心學的存在,方便這期講這些衍生思想。
以及,神異色彩什麼的……感覺有點羞恥。
【李贽,一個思想很先進的男人,師從王艮之子王襞,泰州學派宗師級人物,晚明啟蒙思潮的思想旗幟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核心“童心說”,強調自然而為、絕假存真。李贽以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貪官污吏和社會腐敗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锢。
是的,李贽提倡男女平等。他批判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他認為人的見識是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并不是先天帶來的。他的講學,不論職業,不論男女,都可以去聽。
此外,李贽首次将戲曲提升到“至文”的高度,其“童心說”影響了晚明時期袁宏道、湯顯祖、馮夢龍及淩濛初等人重欲尚情的人性解放思想。】
-
明·弘治時期
王華目瞪口呆,他以為自己兒子就已經夠離經叛道了,沒想到兒子的後輩們個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感情這是主打一代更比一代叛逆?
-
明·正德時期
朱厚照的表情可謂是精彩紛呈,在他經曆震驚、糾結、欣賞等一系列的情緒變換後,最終定格在臉上的,是高深莫測的笑容。
“這未來的人,真是一個比一個有意思。”他笑道。
【總的來說,羅汝芳與李贽等人對湯顯祖的影響,讓他形成了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鬥争性,也讓他在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了對女性的人文關懷,《牡丹亭》,就是這樣一部傳奇。】
“兩位前輩于我而言,既是良師,也是益友。”湯顯祖道。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别之一,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颢、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流派。
晚唐五代以來軍閥混戰、武夫擅權,文化失序、道德淪喪,士風頹靡不振,可謂是“禮樂崩壞”。是以,于烽火後建立的宋朝急需重振道德、挽救士風,這是理學形成的一個大前提。
而在兩宋期間,士大夫中存在着的功利主義、奔競、苟且、奢靡浮華等風氣,則是刺激理學形成的動力。北宋末年,國難當頭之際,上層不恤民情、不憂邊事,隻顧自己享樂,毫無憂國之心,終緻北宋滅亡。到了南宋,這種種不良風氣又在士大夫群體中死灰複燃,乾道三年,宋孝宗下诏“戒士大夫因循苟且、誕謾奔競之弊”,可見這種風氣确實廣泛存在于士大夫中。
針對這些社會不良風氣,也為了複興儒家價值傳統“修齊治平”、奠定士人的道德根基,程朱等理學家在哲學上提出了“理欲之辨”。
從時代背景和形成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出,“理欲之辨”是對士階層的期望和鼓勵,它主要是寄希望于士大夫能夠明辨公私正邪和義利,約束自身惡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與民争利。】
論如何用幾段文字同時創死兩個朝代。
-
唐
“晚唐軍閥混戰、武夫擅權?”李世民大為震驚,他還以為最大的問題會是世家,沒想到居然是軍隊。
誰讓武将坐大的,世家又去哪了?
-
北宋
趙匡胤心情十分苦澀。
原以為着火的隻有别人家的房子,沒想到自己家的也跟着着火了,還着了兩次。
怎麼以後的大宋聽起來那麼不對勁啊?
【既然理學的初衷是好的,那為什麼我們之前提及的明朝思想家們要抨擊理學呢?當然是因為,到了明朝的時候,理學已經發生了質變。
在明朝,程朱理學成為官學,其理欲觀逐漸異化,即由内求諸己轉變為外求諸人,由對個體道德修養的境界追求倒轉為對社會群體的普遍約束法則。當被用于高位者自我規束的标尺成為道德綁架普羅大衆的工具後,理學,就有了“吃人”的效果。】
“做人,還是得先修自身的心性德行。”王守仁搖頭歎息,“向外求,誤也!”
【封建禮教和僵化的程朱理學就像兩座墳墓,扼殺天性,壓抑情感,《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就活在這樣一個腐朽教條的世界。然而,再嚴格的禮教、再壓抑的思想都無法磨滅情的萌生。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本該是為規範杜麗娘的思想言行,使其符合封建女子賢良淑德的要求而學的《詩》,卻反讓麗娘覺醒了自我意識,她勇敢地踏入了園林,觀滿園春色;勇敢地摒棄世俗觀念,追求心中所愛。可見,禮教終究束縛不住人心中生而便有的情。】
“情之所至,乃人之本能,又豈是說摒棄就能摒棄的?”湯顯祖對着光幕感慨道。
【理學橫行的社會不容許情愛,但杜麗娘身上卻有着“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勇氣,這是情的力量。這份力量讓她在萬般無奈的境地中堅持對柳夢梅的愛情,讓她敢于為情而死。
《牡丹亭記題詞》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封建勢力所代表的“理”抹殺了杜麗娘的“情”,在“情”與“理”的對抗中,杜麗娘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冥界。
在《冥判》中,杜麗娘魂入地府,卻依舊癡心不改,想托判官查個明白。她對情的虔誠與執着讓判官查證了她的命運和姻緣,判官由此發現杜麗娘陽祿未盡,承諾放其出地府去尋找柳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