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開了官場,專注于戲劇創作,我們所熟知的“臨川四夢”便是他辭官後的作品。
“臨川四夢”,也稱“玉茗堂四夢”,指《牡丹亭》《紫钗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在這四夢裡,《牡丹亭》和《紫钗記》是兒女風情戲,《邯鄲記》和《南柯記》是社會風情劇。關于為什麼要将這四劇合稱四夢,時人的觀點主要有兩類,一類認為四劇皆有夢境,故稱四夢,一類認為四夢本身就是湯顯祖畢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夢。
這裡我們主要來聊一聊《牡丹亭》和《邯鄲記》,另外兩部作品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找資料看哈~】
“講湯義仍果然繞不開《牡丹亭》啊。”馮夢龍摸着手邊的《風流夢》感慨道。
湯顯祖之前的文人們:我們也找不到資料啊……
【先說說《邯鄲記》。
《邯鄲記》取材于唐人沈既濟的《枕中記》,寫的是仙人呂洞賓渡盧生的故事:邯鄲盧生夢中娶妻,中狀元,建功勳于朝廷,後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醒來,方知是一場黃粱夢。經過黃粱一夢,盧生感慨萬分,看破紅塵,得道成仙。】
沈既濟:哦?這我可得好好聽聽了。
【我們都知道,文人寫作大多都是有暗喻的,再聯想一下湯顯祖本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便不難看出:《邯鄲記》借用唐朝諷喻了正走向沒落的明王朝,裡面充斥着封建官場的暗無天日和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謬不堪。】
聽到這段,湯顯祖似是想起了什麼,重重地歎了一口氣。
唐朝的皇帝們:?
諷刺明朝就諷刺明朝吧,為什麼要傷害我們?
明朝的皇帝們:官場的黑暗?科舉制度的不堪?
【《邯鄲記》就像是一部帶有寓言性質的晚明官場現形記。在湯顯祖眼中,晚明王朝的症結不在個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質,而在整個統治集團的政治風氣。湯顯祖筆下的官員們是禍害百姓的“大功臣”,是鈎心鬥角的“大冤親”,是腐朽堕落的“大階勳”,是貪圖名望的“大恩親”,他們共同構成了病态的官場,映射出湯顯祖對晚明“以官爵為性命,以鑽刺為風俗,以賄賂為交際,以囑托為當然”的不良風氣的清醒認知。】
-
明·洪武時期
“啪——”
朱元璋一掌拍向面前的桌案,臉色無比陰沉。
勾心鬥角、貪污受賄、腐朽堕落……如此朝廷,怎能不亡?
-
唐·貞觀時期
“諸位愛卿可要好好引以為戒。”李世民對着聚在自己身邊的大臣們說道。
他可沒忘記之前說的“借唐朝諷喻明朝”,就是不知道大唐什麼時候出了類似的問題?
【湯顯祖入仕時期曾提出過為官“四香戒”:“不亂财,手香;不□□,體香;不诳訟,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樂”。以及為官“三宜”:“眼宜大,骨宜勁,心宜平。”然而,現實中政以賄成的官場風氣,一味鑽營的朝廷臣子,都讓湯顯祖“為屢上春官所消”。
所以他創作出“四戒”都不曾戒除、“三宜”也都不遵守的盧生,讓他扶搖直上,又讓他的所求所想皆化為泡影,借以表達對晚明官場現實的諷刺。
說實話,你明後期的官場真的不忍直視,這樣看來“明實亡于萬曆”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哈?不過你明說法還挺多的,什麼明實亡于嘉靖啊、明實亡于天啟啊……應有盡有,喜歡哪種說法自己挑吧。嗯?為什麼沒有明實亡于崇祯?那當然是因為明确确實實亡在崇祯了啊,這麼顯而易見的事不需要強調。
再插句題外話,主播我是明實亡于堡宗派,但這裡不是堡宗專場,我就不過多展開了。】
-
明·萬曆時期
明實亡于萬曆!這什麼驚天發言?
朱翊鈞如遭雷擊,被後世人這樣定義可不是件好事。
宮中的皇帝還在懷疑人生,外面的百姓和心系家國的有識之士卻都暫時松了一口氣。
既然後面還有天啟和崇祯,那就說明還沒危急到馬上要亡國的地步,一切還來得及。
-
明·天啟時期
“明實亡于天啟……”朱由校抹了把臉,目光深邃複雜。
-
明·嘉靖時期
正在和大臣們掰頭生父尊号問題的朱厚熜:?
你再說一遍,明實亡于什麼?
周圍衆人都沉默了。
-
明·崇祯時期
真·亡國之君朱由檢:懸着的心終于徹底死了。
馮夢龍:陛下先别着急心死,現在還是崇祯元年,我們還能再搶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