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仁宗吧,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在位不滿十個月就沒了,對此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心髒病突發。嗯,過度肥胖很危險,會誘發很多疾病,阿藜在這裡建議大家吸取教訓,不要讓自己吃得太胖哈!】
-
明·永樂時期
“聽到沒有,不要吃得太胖!”朱棣無語地看着自己的大胖兒子,登基十個月就沒了,這身體是真不行,“看完這期就給朕鍛煉去,把你身上的肉減一減。”
朱高熾弱弱地抗議:“可以不去嗎?”
“你還想再一次登基不到十個月就沒嗎?”朱棣豎眉。
“行吧,我去。”朱高熾妥協道。
-
明·洪武時期
朱元璋同樣很無語。
“老四,你回去之後該好好督促一下高熾了,太胖可不好。”他對着朱棣說道。
“兒臣會的。”朱棣滿臉嚴肅。等他回去親自盯着大胖兒子練!
-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面面相觑。
“觀音婢,咱們的青雀是不是也該減減了?”李世民有些憂慮,别家皇帝都胖死了,這讓他怎能不擔心自己的兒子?
“妾覺得确實該減減了。”長孫皇後十分支持李世民的觀點。
-
西漢·武帝時期
啊這……胖死的,也算是一個特點吧……
“朕怎麼感覺明朝皇帝要開始往奇怪的方向偏了呢?”劉徹懷疑道。
【仁宗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标簽——想把都城遷回南京。為什麼是想呢?因為他還沒遷就去世了,而後來上位的宣宗并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明朝的都城還是北京。
當然,仁宗這些做法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出發點是為了财政和民生,隻是他目光不如他爹長遠,隻看到了眼前。
不過總的來說,仁宗還是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的,在位期間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啊對,科舉取士“南六十,北四十”的制度還是仁宗規定的呢,這對教育資源差距極大的南北方來說算是比較公平的制度了。】
-
明·永樂時期
“遷都?”朱棣瞪了朱高熾一眼。
“以後不會了。”朱高熾光速回答。
朱棣冷哼一聲,不再計較。
-
明·洪武時期
“南六十,北四十?”朱元璋若有所思,“倒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愛好蛐蛐,人送外号“促織皇帝”。宣宗呢,托現在電視劇的福,你可以不知道他皇帝當得怎麼樣,但你一定知道他為愛廢後的故事。而且宣宗現在的大衆評價還挺兩級分化的,喜歡他的人覺得他各方面都完美誇他是“六邊形戰士”,不喜歡他的人則經常拿他棄邊和教宦官讀書的事嘲諷他不行。
這怎麼說呢?教宦官讀書的事我不做評價,棄邊咱肯定是不推崇的,休養生息可以,但不能直接放棄邊地。一步退步步退,為了緩解暫時的壓力而做出的看似沒有問題的選擇,有時候往往藏着巨大的隐患,比如也先不就趁機統一了草原各部,帶着瓦剌大軍打上門了?
有一說一,瓦剌與大明的激烈沖突雖然朱祁鎮要負絕大部分責任,但也先積蓄力量是從宣德開始的,這黑鍋宣宗還是得背一點。
不過人無完人,宣宗的缺點的确很明顯,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确實打造了一個治世。“然(仁、宣)兩朝之緻太平則非虛語,唯盡心民事之效耳。民為邦本,使民得所,即為極治”、“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整體來說是個優秀的守成之君。青史批評他的過失,但也同樣贊美他的功績。】
-
秦
宦官讀書沒什麼,畢竟有時候不識字的人辦事更令人痛苦,這隻要能壓得住就不是大問題。嬴政默默在心裡想道。
隻不過……棄邊确實有失妥當。
-
北宋·哲宗時期
趙煦冷笑:“棄邊确實不行。”好不容易才打回來的地,怎麼能說棄就棄呢?
-
明·永樂時期
“想要安甯沒有問題,但不能隻看眼前一時,退步隻會姑息養奸,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朱棣瞥了朱瞻基一眼,“聽懂了嗎?”
“聽懂了。”朱瞻基虛心受教。
-
明·宣德時期
“從朕就開始了?”朱瞻基眉頭皺得死緊,看樣子他以後得調整對外政策了。
【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年号正統、天順,内閣首輔制度的确立人。堡宗的輝煌人生我們之前已經提過不少了,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這是一位集南北宋徽欽高仨皇帝缺點于一身的傳奇男人。】
朱祁鎮:你再污蔑朕信不信朕誅你九族!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夠了,不要再強調了,前面看了那麼多已經很窒息了!
趙匡胤/趙煦:傷害明朝的時候請不要記起我們,謝謝。
【我始終覺得朱瞻基最大的缺點其實是選了堡宗這麼一個繼承人。自漢朝文、景兩代皇帝開創“文景之治”起,“文景之治”就成了一個标杆模闆一樣的存在,後世基本上隻要幹得好的治世都愛拿去跟文景比一比,比如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有這樣的評價:“明之仁、宣,論者比之周有成、康,漢有文、景。”但我們都知道,文景是大多數人都公認的好,但仁宣卻有不少争議,問題出在哪呢?
我個人覺得是繼承人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經曆開疆拓土之後跟在後面的大概率是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意味着政策相對寬松,這對恢複民生有好處,但也同樣會滋生弊端,至于後續發展如何,看的是繼承人。漢朝文景之後是武帝,武帝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在解決前人積弊的同時進一步開疆拓土,打出了強漢的威嚴。而仁宣之後是堡宗,堡宗并沒有接過他的曆史任務,他沒有居安思危,而是選擇繼續啃老本,當然也有可能是他想解決但能力不行,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後面的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
明·洪武時期
繼承人确實是個大問題,曆史上的自己不就選錯了嗎?朱元璋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