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給古人盤點我推的曆史名人們 > 第20章 大明十六帝那些事

第20章 大明十六帝那些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一陣歡快的樂聲響起,将衆人的目光又吸引了過去。

【前面的壓抑内容有點多,可能比較影響心情,為了照顧大家的情緒,我就不多說廢話了,咱直接進入最可樂最激動人心的環節——大明十六帝那些事兒!

衆所周知,咱大明十六帝啊,主打的就是一個個性鮮明、不同凡響!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幹不出來的!】

明朝皇帝們:這話怎麼聽着怪怪的?

其他朝代的人:有多不同凡響,說出來給我們聽聽?

【首先第一位,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昵稱朱八八,在位期間年号洪武。著名的乞丐皇帝,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的牛人!

雖然我們經常吐槽他開曆史倒車,但人家本人其實是特别厲害的,畢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由南向北完成大一統的皇帝,軍事實力在一衆皇帝裡面絕對是佼佼者的存在。】

明人:說得沒錯,我們太祖就是最厲害的!

“乞丐皇帝,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正在喝酒的劉邦對着光幕舉杯,“确實是真英雄,乃公不如也!”

“唯一一個由南向北完成大一統的皇帝?”立志北伐的皇帝們均是滿臉凝重。這話豈不是在說,他們的心願并未達成?

【唐末,幽雲十六州分裂了出去,到北宋亡于金,北方完全由少數民族統治,接着又過了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被蒙古攻破,南方也徹底告别漢人統治,然後中原大地上便有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朝。在元朝統治的這段時間裡,漢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漢人也在四等人的等級制度下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

于是我們最靓的仔出現了,他舉着“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旗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重新建立了漢人王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很贊同一個觀點——朱元璋最大的貢獻,是複興漢文化和禮儀,是恢複華夏衣冠,是将自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的長久分裂的南北方彌合到一起。我們可以來計算一下,從唐末到明初,中間隔了四百多年,從北宋末到明朝初,中間也隔了兩百多年,而不管是兩百多年還是四百多年,時間跨度都是極大的。我們常說時間能沖淡一切,試想如果沒有朱元璋恢複華夏禮儀和衣冠,長時間生活在外族統治下的北方人可還會記得自己是漢人?答案是大概率不會。

這就是朱元璋的重要性。】

-

“太祖千古!”

曆代時空下,無數臣民如是呼喊道。

“複興漢文化……”朱元璋眸光深沉。他真的完全做到了嗎?想起前面說過的思想禁锢,他一直堅信的正确最終并沒有導向他希望的方向。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朱元璋心頭有些動搖,他想他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心痛得仿佛要滴血:“到底是誰把朕的幽雲十六州丢了?”

-

北宋·太祖時期

“怎麼會兩次都亡于外族之手?”趙匡胤不敢相信,大宋後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

南宋·孝宗時期

“不會再記得自己是漢人嗎?”趙昚臉色發白。

“不,他們還記得!”辛棄疾握住趙昚的手,“官家,現在為時尚早,一切都還來得及!我們北伐的意義,是接那些盼望王師的人回家,讓他們不僅現在記得,以後也能一直記得自己是漢人。”

“幼安說得對。”趙昚回過神,眼神變得更加堅定,“現在還來的及,我們不能放棄!”

-

漢朝皇帝們:我們聽到了什麼?漢人?

“朕沒聽錯吧?”劉徹擡眼看向衛青,想從自家大将軍口中得到驗證,“後世真的自稱漢人?”

“是真的,陛下沒聽錯。”衛青笑着回答。

“挺好的。”驚喜隻是一瞬間,劉徹很快便又調整好心情,滿臉嚴肅道,“這麼一遭聽下來,朕發現後世外患也同樣十分嚴重,宋有金和蒙古,明有瓦剌,此消彼長,可見這虜患到底還是難以根除。”

“就算不能盡除,也必須要打。”霍去病道,“不打隻會陷入被動,與其将主動權交給敵人,不如我們自己握在手中。”

【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啥的,太多不講,我們隻需要重點記住他廢丞相、設錦衣衛、給兒子封王就行了,這仨對明朝後續的影響比較顯著。

話說在朱元璋晚年呢,他最看重的兒子——懿文太子朱标先一步離世了,于是他隻能重新選擇繼承人。大概是經過了千挑萬選吧,他最終點中了朱标的二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

為了讓這個孫子坐穩皇位,朱元璋狠心把自己的老兄弟們都送去了地府,随後還手把手地教朱允炆怎麼對待藩王。可以說是十分盡心盡力,且這個時候的朱允炆表現還是優秀的,于是呢老朱就放心的撒手人寰了。

接下來,就是建文帝的時代了。】

-

明·洪武時期

“原來爹你是想立大侄子呀!”聽到這裡,朱樉心氣順了,他爹還是公平的,就算太子大哥沒了,其他兄弟照樣沒有機會。

那朱棣豈不是坐實了是造反?朱棡開始幸災樂禍:“咱們四弟還真是厲害!”同時,他也開始躍躍欲試,既然朱棣可以,那他是不是也可以?

朱元璋和朱棣都沒說話,朱棣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朱元璋則是在思考朱允炆到底做了什麼才能被朱棣推翻。

此時,在家裡坐着看光幕的老兄弟們突然感到脖子一涼。

“太孫不行是他自己的問題,作甚要拿我們開刀?”

-

明·建文時期

“沒錯,現在是朕的時代了!”朱允炆鬥志滿滿地說道。

就是燕王……朱允炆眼底閃過殺意,這次他不會再放過自己這位好四叔了!

另一邊,正在與心腹們共謀大計的朱棣淡定地瞥了一眼光幕,冷靜地說道:“是誰的時代還不一定呢!”

從光幕提及朱祁钰開始,朱棣就知道自己眼前隻剩下了兩條路:一條坐以待斃,一條奮起反抗。他向來不是坐以待斃的人,所以該如何選擇已經不言而喻。既然那個他可以,為什麼現在的他不可以?未來,一定是他朱棣的天下!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間年号建文,一個骨骼清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男人,愛好是削藩。朱允炆政治上那些不靠譜的操作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談談他的愛好。當初,他爺爺努力幫他坐穩皇位,他自己卻生怕皇位做得太穩,前腳剛答應朱元璋要對叔叔們懷柔呢,後腳朱元璋一死他就開始急吼吼削藩。

藩王嘛,對皇帝來說确實是個威脅,不管是誰上台肯定都得削。我能懂朱允炆那種頭上懸着把刀的緊迫感,但我不能理解他吊詭的削藩思路。朱元璋駕崩之前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已經先後去世,現在既占嫡又占長且能力強的藩王就是燕王朱棣,朱允炆不緊着最強的朱棣開始削,偏要把朱棣留在後面,很難評。】

-

明·洪武時期

朱棣:……

别說你覺得很難評了,我也覺得很難評。

朱樉/朱棡:這半天氣白生了,感情我倆早就出局了,四弟和大侄子的争端我們連摻和的機會都沒有?

朱元璋:看來問題就是出在削藩上了。

其他諸王:二哥三哥去世了,四哥留在後面,那先開刀的不就是我們了嗎?大侄子,你可真是我們的好侄子!

-

漢初

劉邦看着那句“不管是誰上台都得削”笑了笑。

韓信目光晦澀地看了劉邦一眼,轉過頭閉目不言。

【但不得不說咱們建文帝刀還是快的,短短一年之内就連削周王、代王、齊王、岷王和湘王等五個藩王,湘王朱柏甚至被逼到舉家自焚以證清白,然後朱允炆大手一揮給他叔送了一個谥号“戾”。】

-

明·洪武時期

被點到名的藩王們紛紛震怒,湘王朱柏更是大受打擊。

“爹,您看看您的孫子,您走了他就是這樣對我們的啊!”朱橚抱着朱元璋的胳膊哭訴。

朱元璋也是被朱允炆這一手氣得氣血翻湧,他自己的兒子自己都舍不得下重手呢,朱允炆怎麼敢把人逼到自焚而死!

“别鬧了,咱還沒死呢!”他心煩意亂地道。

【這是一波操作猛如虎,直接把他四叔朱棣搞麻了,在裝病避禍,也有一說是裝瘋,不成功的情況下,朱棣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帶着八百人起兵造反了,史稱“靖難之役”。】

-

明·洪武時期

大家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朱棣。

朱樉/朱棡:輸了,怪不得是能當皇帝的人呢。

“八百人……”八百人起兵造反,最後還造反成功了,朱元璋不得不對自己這個兒子刮目相看,“老四,你怎麼做到的?”

“不難爹您說,我也不知道。”朱棣實話實說道。要不是沒辦法,誰會閑着沒事隻拉着八百人造反?

【靖難之役持續了四年,朱允炆最終還是剛不過他叔,被趕下了台。聽說那一晚的皇宮火光沖天,建文帝消失在火焰裡,從此任憑他叔再怎麼上天入地也找不到蹤迹。

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成為曆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同時,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創造了朱元璋詐屍傳位的神話,也就此開啟了屬于他的“永樂盛世”。】

-

唐·太宗時期

“這位永樂帝确實是個人物!”李世民心生敬意。隻憑八百人起兵成功,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長孫皇後也滿眼欽佩:“這明朝的太祖、永樂帝、景帝真是各有特點,各有各的優秀之處!”

“觀音婢更喜歡哪一個?”李世民笑着問。

長孫皇後思考了一會兒,道:“妾身感性,相比較之下,自然是更喜歡境遇可憐些的景泰帝朱祁钰。”

李世民點點頭,贊同道:“站在勢均力敵的角度,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值得尊敬的英雄,但若是站在長輩的視角,朕與觀音婢的看法相同,會更喜歡景泰那般堅韌又乖巧的孩子。”

-

西漢·景帝時期

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這話聽得劉啟身心舒暢。

不過這話雖然意味着其他朝沒有藩王成功造反的案例,卻也表明了藩王有造反上位可能,誰知道有些人聽了之後會不會備受鼓舞?

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削藩勢在必行!

-

明·洪武時期

所有人:……

“四哥你是真的厲害了!”朱橚歎為觀止,這是硬生生給咱爹多“續命”四年啊!

“咱詐屍傳位?”朱元璋笑容古怪。他不是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本身造反上位已經讓朱棣在普世道義上落了下乘,為了保證地位的正統性和穩固性,朱棣必須采取一些應對措施。就是這做法……怎麼有種不太聰明的荒誕感?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