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秦桧,還有張桧、李桧……”陸遊搖頭,“官場向來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争鬥不休。”但他的北伐之志永遠不會改變。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顔亮大舉南侵,時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加入耿京領導的起義軍,正式走上了反金道路。第二年,耿京接受辛棄疾歸附南宋的建議,派賈瑞和辛棄疾南下朝見宋高宗表達歸宋意願。宋高宗接受耿京軍歸宋,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授右承務郎。同年二月辛棄疾帶軍返回山東,途中得知耿京起義軍發生兵變,耿京死于叛徒張安國之手,辛棄疾便帶上五十騎兵直殺濟州金營,于五萬人中俘虜了張安國,并将他帶回建康處置。】
“五十對五萬,還生擒了目标?”
各時空一片嘩然。
“幹得漂亮!”霍去病眼前一亮,為辛棄疾發出喝彩。
–
北宋·太祖時期
“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将才啊!”趙匡胤既欣喜又心痛,“怎麼最後成了文學家呢?”
【辛棄疾的壯舉轟動南宋朝野,但由于“歸正人”的身份,他并未受到朝廷重用。趙構隻授予了辛棄疾一個“江陰簽判”的小官職,從此辛棄疾開始了他在南宋長達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
衆人:這個“歸正人”又是什麼玩意兒?
【什麼是“歸正人”呢?答:淪于外邦而返回本朝的人。再往細點說,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這個概念出現後,猜忌“歸正人”成了宋朝繼猜忌武将之後的第二個傳統。】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又是猜忌武将,又是“歸正人”的,你們宋朝玩得還挺花?
【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宋朝對武将的打壓一直在加深,但凡強一點的武将基本都會遭受打壓和排擠,這也是造成宋朝軍事實力弱和對外戰争軟腳蝦的原因之一。兩宋期間重文輕武國策的受害者不計其數,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兩大實例就是仁宗朝的大将狄青和高宗朝的大将嶽飛。狄青被排擠出中樞,又因朝廷頻繁的“探視”驚疑終日,郁郁而終;而嶽飛之死也不僅僅是因為金人的議和要求,其根本原因還是宋朝根深蒂固的對武将的猜疑之心。】
一直在背景中沒有姓名,如今好不容易出現一次還是反面教材,趙祯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狄卿……”趙祯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中的狄青。
狄青被盯得頭皮發麻,也不好不給自家皇帝面子,隻能站出來幹巴巴地說道:“一切尚未發生,官家無須在意光幕之言。”
“好愛卿!”趙祯激動地湊過去抓住狄青的手,把狄青直接吓愣了,“朕今後絕不會像光幕說的那般辜負于你!”
狄青腦袋有些暈乎,說話都顯得語無倫次:“額,官家能信任臣是臣的榮幸……”
沒眼看的文武百官:你們好像有點奇怪?
【當然宋朝抑制武将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唐朝和五代十國的武将給的陰影。唐末五代十國是個武人當道、禮崩樂壞、血腥黑暗的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從那個時代走過來,自己也是兵變上位,内心天然會對武将多幾分忌憚。趙匡胤認為文人的危害沒有武人大,而且宋初确實需要通過文人來恢複禮樂,重振道德和士風,所以他傾向于任用文人,這隻是政治需要。總體來說趙匡胤本人是抑武卻也沒那麼重文的,太祖時期算是文武制衡的局面。事實上,重文輕武源頭雖然在趙匡胤,但真正大興文教,大幅提升文人地位,奠定兩宋重文輕武基礎的人是宋太宗趙光義。
重文是錯誤的嗎?也不盡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文教也有它積極的一面,隻是凡事都得講究一個平衡,在重文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放棄武力的積蓄。若無強悍的武力,任你經濟再如何昌盛、文化再如何繁榮都沒有意義,這隻會讓你成為抱金過市的稚子,既招惹了虎狼的觊觎,又毫無自保能力。】
“平衡……”不少人都禁不住歎起氣來,“這兩個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難度極大的。”
隻不過還是得努力去做,走極端不可取。
“是我想得太少了。”趙匡胤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确實不好。
【而南宋對“歸正人”搖擺不定的政策,引發了大量歸正人的不滿,這種不滿到後來越發嚴重,使南宋不斷的失去北地民心,不僅徹底斷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為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昚揉了揉眉心:“中原歸正人源源不絕,納之則東南力不能給,否則絕向化之心。歸正人的待遇問題,确實還需細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