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三十二年,趙構禅位趙昚,趙昚正式成為南宋第二任皇帝,是為宋孝宗。次年,孝宗改元“隆興”,發動“隆興北伐”。此次北伐一開始确實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後來由于主将不和,宋軍孤軍深入,兵力單薄,終被金軍大敗,隆興北伐就此草草收場。
隆興二年,迫于種種壓力,宋廷與金國締結“隆興和議”。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主和派勢力再次占據上風,再加上太上皇趙構并不支持北伐,于是孝宗自“隆興和議”後不再北伐,轉而将精力投入到了整頓内政上。】
還真是時刻不忘内鬥啊……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宋孝宗乾道元年,陸遊由于堅持抗金主張,積極獻策出師北伐而遭到主和派污蔑,被朝廷罷免了官職。
後來,辛棄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禦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複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他希望以此喚起宋廷的抗金熱情,但很顯然,在那樣的情況下,他注定得不到回複。】
陸遊:……
辛棄疾:……
這就是傳說中難兄難弟的感覺嗎?
【朝廷對北伐反應冷淡,但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卻很感興趣。從乾道四年開始,辛棄疾先後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後,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後曆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
再後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于淳熙八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罷去所有職務。】
“這辛棄疾确實是個内政軍事皆為一把好手的人才,隻可惜……”李世民歎氣,“生不逢時啊!”
【宦海浮沉的這些年裡,辛棄疾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是以被罷職後,他便在上饒修建了帶湖新居和莊園,将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号“稼軒居士”,過起了歸隐田園的生活。】
–
北宋·哲宗時期
“少無适俗韻。”蘇轼摸了摸胡子,搖頭道,“可惜性不愛丘山。”
–
南宋·甯宗時期
“幼安那時當真甘心歸隐嗎?”陸遊看向辛棄疾問道。
辛棄疾不答反問:“務觀仕途幾經波折,可曾有片刻放棄恢複中原?”
陸遊沉默了片刻,道:“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辛棄疾緊跟着接了下去:“神甚放,形如眠。鴻鹄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
說罷,二人目光相對,同時笑出了聲。
【另一邊,去職之後的陸遊投身王炎軍幕,王炎委托陸遊草拟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作《平戎策》,提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的主張。這是陸遊平生僅有的親臨抗金前線的經曆,此次經曆為其愛國詩歌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和全新的視野。此後陸遊曆盡仕宦沉浮,報國之志難以施展,但是愛國情懷至死不渝。】
“竟然還去過邊關……”陸宰滿心欣慰,“好小子!不愧是我陸家的子孫!”
【淳熙二年,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舉薦陸遊為錦城參議。但由于南宋主和勢力诋毀陸遊“不拘禮法”、“燕飲頹放”,範成大迫于壓力,将陸遊免職。而後陸遊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于蜀州。面對主和派諸如“頹放”、“狂放”之類的攻讦之語,陸遊自号“放翁”,進行反擊。
淳熙六年秋,陸遊被任為江西常平提舉,主管糧倉、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災,陸遊号令各郡開倉放糧,親自“榜舟發粟”,并同時上奏朝廷告急,請求開常平倉赈災。十一月,陸遊奉诏返京,給事中趙汝愚借機彈劾陸遊“不自檢饬、所為多越于規矩”,陸遊憤然辭官,重回山陰。
淳熙十三年,陸遊重新被起用為嚴州知州,在任期間“重賜蠲放,廣行赈恤”,深得百姓愛戴。淳熙十五年七月,陸遊任滿,被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制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淳熙十六年,孝宗禅位于光宗趙惇,陸遊上疏建議光宗“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次年,即紹熙元年,陸遊升任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讨官,由于“喜論恢複”,被谏議大夫何澹彈劾“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最終,朝廷以“嘲詠風月”為名将陸遊削職罷官。陸遊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
–
唐
“這官途也太波折了吧!”杜甫看呆了。
陸遊在官場是主打一個起起起落落落嗎?
–
北宋
“放翁、風月軒,陸卿的小孫子倒是個妙人。”趙顼滿臉戲谑。
周圍的官員們看向陸佃的眼神也十分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