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等人經過三天奔波遠遠望見一巨大之城,王三官道:“到了,前面就是東京汴梁城了。”
張保,唐沖,侯信三人都道:“這麼快就到了,這汴梁城真比陽谷縣城大得太多了。”
武松道:“這汴梁城原來是戰國時魏國得都城大梁,後來魏惠王修建了一條鴻溝,連接淮河與黃河,我們下的象棋上的楚河漢界就是這條鴻溝。這條鴻溝連接淮河與黃河,天下的錢糧兵馬可以運到大梁,錢糧兵馬又可以從大梁運到各處一時之間魏國稱雄中原。”
王三官道:“既然有如此優利的為什麼魏國還是被秦打敗了呢?”
武松道:“魏武侯和吳起等重臣一起出遊,曾說山河險要江山穩固。吳起說江山在德不在險,有德衆志成城,無德衆叛親離,山河險固也難逃滅亡。魏武侯雖然表面上稱贊,但是心内卻把别人的忠言當成是頂撞,因此君臣失和導緻吳起逃往他國,魏國後來連續打了幾次敗仗,從霸主成了弱國。”
王三官道:“這樣看來吳起是一個重德之人了,但是他自己卻殺妻求将,為了功名連自己德妻子都殺,這不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嗎?”
武松道“ 的确很多古書都說當初齊國攻擊魯國,危難之時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向魯穆公建議吳起為将軍方可獲勝。但是魯穆公擔心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猶豫不決。吳起聽聞殺了妻子,魯穆公令吳起為将打敗齊國。”
幾人盡心聽着,武松停了一下又道:“但是古人也有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們設想一下,按書上說的,魯穆公擔憂吳起會因為妻子是齊國人而叛國,吳起為了表示忠誠,按着國君的心意才殺了自己的妻子,不恰恰說明,在吳起心裡國君比妻子重要嗎?吳起帶領魯國兵卒殺退齊國,保住魯國,不但沒受到獎勵,反而說吳起品德敗壞,被排擠出魯國。你們想想這樣的國君,能是有道之君嗎。”
衆人聽了都恍然大悟,紛紛點頭稱是。
張保道:“如此說來,書上的東西都是假的了?”
武松道:“書都是人寫的,雖然都帶着自己的觀點,但是也寫了一些事實,就如吳起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吳起這個人的特征,用兵如神,和士兵同吃同住,還愛兵如子,兵士腿上生瘡,吳起還親自為士兵吸出膿血,有這些品性的人,我覺得不會是殺妻求将的人。書上寫的吳起的事情大多是為了诋毀吳起,為排擠吳起給自己找個合理的借口。”
張保道:“書上的事情還得留心思考,要不然真假難辨啊。”
武松道:“别說是書上寫的,就是生活中的人,還不是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作至理名言嗎,有多少人是說真話的,有又多少真話是可以對哪些人說的。”
幾人聽了都不禁點頭說道:“每每聽都頭說話都長了很多見識,是我們想都沒有想過的。”
說話之間離大城越來越近,路上也有了許多拉着酒,拉着糧,拉着肉進程做生意的車輛,還有挑柴,挑米,挑着蔬菜的人都往城裡去做買賣。過了一條護城河十幾丈寬,中間有個橋墩,一個五六丈長兩丈寬的大槐木制成的寬大木橋架在岸邊到中間的橋墩上,另一面是大鐵鎖吊着的同樣寬更長一些的大槐木吊橋對在一起,供行人走過,一旦發生戰事就把前面的木橋去掉,吊橋拉起,城中如果保持兩三年的糧草,就固若金湯了。除非。。。。。。
走過吊橋隻見城牆高四,五丈,都是一尺多長的青磚修築,城牆上面旌旗飄飄,每隔不遠有一個背着弓箭,手持長槍的士兵巡視。城牆上面是三層的城樓,每一層也有士兵把守。放眼望去每隔一箭之地城牆上都有一個城樓,如果發生戰事,把城門一關,兵士從上面射箭,扔滾木雷石,攻城的軍隊在下面就如同送命的羔羊一般,真是易守難攻。怪不得戰争之中攻城是最難的。城池就是人力制造的巨大屏障。
城上有一塊很大的金匾,上面三個鎏金大字“汴梁城”,城門寬闊,六駕馬車可以并排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