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居然還想和議!”趙匡胤覺得自己是愈發聽不得“和議”、“和談”或者“求和”之類的字眼了,因為每次伴随在這些詞後面的都是窩囊的結局,“什麼南自南,北自北的,有條件難道不該南北都要嗎?這秦桧該不會是金國放回來的卧底吧?”
【紹興三年冬,兀術進攻陝西,被吳玠擊潰,大敗而逃。
江淮戰場上,韓世忠親率騎兵駐守大儀,屢次擊敗金軍。
襄陽戰場方面,嶽飛奉令反擊,先後克鄒、随、襄陽,并在鄧州幾乎全殲金兵,收複唐州、信陽軍。
在将士們的努力下,金軍元氣大傷,隐隐有和談之意。于是紹興七年,秦桧再次被起用,主持對金議和。紹興八年,秦桧二次拜相,趙構先後罷去劉大中的參知政事和趙鼎的相位,将議和大權全部交給秦桧,秦桧開始長期獨相。】
趙構這番操作令所有人血壓飙升。
–
秦
嬴政着實看不懂趙構對議和的執着,金人到底給他灌了什麼迷魂湯?難不成真是被當初的追殺吓破了膽?
–
漢
壓根無法接受屈辱議和的劉徹聽得心情煩躁,對趙構這種上趕着當孫子的行為,他隻覺得極其滑稽且荒謬:“将士們打那麼多勝仗就是為了給皇帝創造足夠舒适的議和條件是吧?”
【紹興九年六月,金國發生政變,主持對宋和議的完顔昌倒台。是以紹興十年五月,金軍又一次南下侵宋,一月之間,河南、陝西州縣落入金人手中。
好在南宋軍民反擊及時,東京副留守劉锜于六月取得順昌大捷,嶽飛則從鄂州大舉北伐,在七月取得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一直打到離東京隻有四十五裡的朱仙鎮。
彼時,嶽飛懷着滿腔豪情壯志,激動地對部下說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現實并未如他所願,他的君主趙構急于求和,一日内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強令他撤軍,使得他“十年之力,廢于一旦”。】
“砰!”嶽飛緩緩閉上眼,拳頭攥緊狠狠地砸在桌面上。
朱仙鎮的記憶一直清晰地镌刻在他的腦海裡,無論過去多久,他都無法遺忘自己那時的壯志豪情,以及,收到金牌後深深的無力與失望。
【關于嶽飛的《滿江紅》到底創作于何時的問題,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我總覺得它格外适合朱仙鎮這個時間點。
“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他悲憤于中原的淪陷,他渴盼着祖國的統一,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廟堂上的君王是個沒有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對敵人屈膝的懦夫。所以到最後,他隻能痛惜自己的前功盡棄。】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大家深切體會到了嶽飛急迫的報國之心,亦感受到了他的無奈和悲憤。
這一刻,無人不為嶽飛惋惜,為什麼他遇到的君主偏偏是趙構呢?
【紹興十一年初,兀術又一次領軍南下,嶽飛奉命進軍廬州,這是他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此後,嶽飛兵權被奪,在南宋内部受到打壓迫害。同時,外部的金國也對他忌憚非常,兀術給秦桧的信中寫道:“汝朝夕以和請,而嶽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由此,一場針對嶽飛陰謀開始了。】
–
南宋·高宗時期
“必殺飛,始可和?”
民間的百姓憤怒了,大家動作一緻地朝着金國的方向啐了一口。
“呸!誰要跟他們和?我們不同意!還想要嶽飛将軍的命,誰給他們的臉?”
–
北宋·哲宗時期
“怎麼金人的将領還跟秦桧通信?”此刻,趙煦的腦回路跟自家太祖接上了軌,“秦桧怕不是金國派來的卧底吧?”
【在秦桧的安排下,樞密使張俊利用嶽家軍内部矛盾開始搞事。他先是誘惑都統制王貴誣陷嶽飛,遭到王貴抵制,後他又以王貴的隐私相威脅,王貴不得不屈從。此外,張俊還收買了張憲部副統制王俊,讓其出面告發張憲“謀反”。待張憲被捕後,為牽連嶽飛,張俊對張憲嚴刑逼供,誰料張憲不肯屈從,張俊隻能僞造供狀污蔑嶽飛,于是嶽飛也被下了獄。】
“王俊!”張憲拍案而起,二話不說就奔着王俊訓練的地方去了。他打算先教訓王俊一頓,然後再禀報将軍把王俊逐出嶽家軍,這種會背叛戰友的禍患絕對不能留在嶽家軍的隊伍裡。
至于王貴,就留給将軍自己處置吧。
【在獄中,面對主審官何鑄的審訊,嶽飛袒露出自己後背上的曾由嶽母親手刺下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對此十分動容,認為嶽飛此案乃是冤案,并将審訊結果如實禀告秦桧。然而秦桧卻說:“此上意也!”随即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接過任務的萬俟卨用盡手段折磨嶽飛,試圖将嶽飛屈打成招,但嶽飛始終剛烈不屈,甯死不肯自污。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其内容主要為:“宋向金稱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并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和議達成後,嶽飛仍未被釋放。由于逼供不成,又為了坐實冤獄,萬俟卨等人給嶽飛羅織了數條罪名,欲将嶽飛一舉定為死罪。彼時已經賦閑的韓世忠看不下去,以嶽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桧,秦桧回答:“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十分憤怒,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張憲、嶽雲被斬首,嶽飛留下絕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後死于獄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上位者執意要給一個人判死刑的時候,任你再如何能言善辯都是沒用的,他們根本不在意罪名是否真實,他們隻在乎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另一個擁有同樣命運的人,叫做于謙,無怪乎後人會将嶽飛和于謙并舉,稱“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這般清白悲壯的英雄們,合該被世代銘記!
“爹,其實我不怕被斬首。”嶽雲雙目赤紅,眼眶中依稀可見閃爍的淚光,“我隻是恨,大宋最後還是向金稱臣了!”
“爹也恨。”嶽飛沉下聲回應道。
廟堂上的那位官家,真的值得追随嗎?
【紹興十二年二月,趙構派使臣前往金上京,将以“臣構言”起首的“誓表”呈給金熙宗,南宋由此換來了二十年的苟安局面。
這是何等的諷刺?将士們的努力沒有喚醒君王恢複中原的決心,而是換來了一樁“莫須有”的冤案、一場向金人俯首稱臣的“紹興和議”和一封以“臣構言”起首的誓表!】
是啊,真諷刺!
不僅南宋的武将們為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其他朝的人們也同樣為他們感到不值。
“‘臣構言’……”趙匡胤狠狠咬牙,“好!好得很!”
大宋何德何能接連遇上這麼些個“好”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