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一個安靜角落,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小萱的房間裡。小萱坐在鏡子前,手指不自覺地伸進頭發裡,眼神空洞而又迷茫。突然,她用力一拔,一根頭發被拔了下來,伴随着輕微的疼痛,小萱的臉上卻露出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解脫感。然而,這種解脫隻是短暫的,很快,自責和恐懼便湧上心頭,她看着手中的頭發,淚水模糊了雙眼。
小萱是一名高中生,成績優異,性格内向。從幾個月前開始,她發現自己總是控制不住地拔頭發,一開始隻是偶爾為之,後來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難以抑制的習慣。每次遇到壓力或者焦慮的時候,她的手就會不受控制地伸向頭發,盡管她知道這樣做不對,卻無法停止。
在學校裡,小萱總是小心翼翼地掩飾着自己的“秘密”。她盡量把頭發紮得緊緊的,避免别人發現她頭頂上越來越明顯的斑秃。課堂上,她也時常走神,心思全被拔頭發的沖動占據着,學習成績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同學們開始察覺到她的異樣,偶爾投來的異樣目光,讓小萱更加自卑和痛苦,她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個怪物,被孤立在世界的角落。
小萱的父母也發現了女兒的變化。他們注意到小萱總是戴着帽子,即便是在家裡也不願意摘下來。有一次,媽媽趁小萱洗澡的時候,偷偷看了她的頭發,眼前的景象讓她心疼不已。在父母的逼問下,小萱終于哭着說出了自己的痛苦。
無奈之下,小萱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林宇的診所。走進診所時,小萱低着頭,緊緊地抓着帽子,不敢直視林宇的眼睛。她的父母則滿臉憂慮,急切地希望林宇能幫助女兒擺脫這個可怕的習慣。
“林醫生,求求您,救救我的女兒,她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啊?”小萱媽媽焦急地說道。
林宇微笑着安撫他們:“先别着急,坐下來慢慢說。”在接下來的交談中,林宇了解到,小萱的拔毛癖與她日益增長的學習壓力和内心的焦慮情緒密切相關。進入高中後,課程難度加大,競争也愈發激烈,小萱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是擔心成績下滑,這種長期的精神緊繃讓她的心理防線逐漸崩潰,拔毛成為了她緩解壓力的一種無意識方式。
林宇深知,要幫助小萱克服拔毛癖,需要從心理和行為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首先,他決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小萱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根源,改變對拔毛行為的認知。
“小萱,你覺得每次拔頭發的時候,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林宇輕聲問道。
小萱猶豫了一下,小聲說:“我就是覺得很煩躁,心裡像有一團火,拔頭發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會好一點。”
林宇點了點頭,說:“這說明你是在用拔頭發的方式來緩解内心的焦慮,但這種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陷入更深的痛苦。我們要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應對壓力和焦慮。”
林宇引導小萱回憶每次拔頭發之前的具體情境和情緒變化,讓她意識到拔毛行為往往是在特定的壓力源下觸發的。比如,在考試前、被老師批評後或者和同學發生矛盾時,她的拔毛沖動就會變得更加強烈。通過這種自我覺察,小萱開始逐漸明白自己行為的規律。
為了幫助小萱打破拔毛行為的惡性循環,林宇教她一些放松技巧。當拔毛沖動來襲時,小萱可以通過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松弛等方法來緩解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