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朱厚熜微妙的念着,對着張璁譏諷道,“這群文臣隻有在朕活着的時候老實。”
劉盈癡癡的凝視着昆侖鏡中象征母子相合的萬壽亭,膽怯的瞄了一眼劉邦與呂後,不敢說話,見劉盈如此軟弱作态,劉邦嫌惡的皺眉,呂雉失望的颦蹙,劉盈怯懦的低頭,不再與上首二人有目光交集。
【“右手看,就是齋宮。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會按照典制規定:每到祭天的前三天,都必須先到帝宮内獨宿三晝夜,不吃葷腥蔥蒜,不飲酒,不娛樂等,進行齋戒。
直到雍正即位以後,美其名曰:朕在宮中有要事處理。實際上就是膽小,因擔心被人暗殺,不敢在齋宮中一人獨宿三晝夜,就想出一個内齋與外齋相結合的辦法。在皇宮的内東路南端,另建了一座齋宮,叫内齋,将天壇内的齋宮叫外齋。從祭日的前三天開始,他在内齋獨宿三晝兩夜;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時,也就是現在夜間十一點點鐘,他才從内齋移往外齋。所以,他在天壇内的齋宮隻停留兩個時辰,大約四小時左右。”】
“皇帝在天壇害怕刺殺,這天下反我大清的逆賊不少啊。”
姓朱的後人時不時陰陽一下大清,康熙不用想都知道白蓮教一杆子反清複明的頭子會多鬧騰,還有洋人的事,康熙翻着理藩院與欽天監的名錄,外邦來的傳教士通常安置在這兩處當值,接觸不到内務,隻是在六部行走,難免會聽見下人們的流傳風聲。
“沙俄打了又來,伊犁收了又賠,外邦人反複不得不防。”康熙扣了扣玉扳指,心裡泛着嘀咕,“雍”,這個字偏門,不像是會給皇太子的封号,他早年諸子夭折,怕極了保成又出事,環視一周,點道:“保清,你替朕随索額圖出使沙俄一趟,試試紅毛子的氣性。”
雅克薩之戰擊退沙俄後,攝政王索菲亞出面協調,如今沙俄正在與大清商議邊界條約,既然沙俄未來在大清勢弱時,違背條約聯合八國入了京城,這條約也就隻能防範一時了,讓皇子們去摸清對手的脾氣有利于未來處理邊關。
“兒定不辱使命!”胤禔眼睛一亮,這可是康熙給他的第一份正經事務,就是與沙俄外交,可以說十分看中他了,胤禔得意的對胤礽一笑,又恭敬且謙虛的向康熙請教,“隻是兒不懂沙俄人的語言,若是沙俄人耍了手段如何應對?”
“嗯,這是問題。”康熙翻了翻理藩院的人事冊子,犯了難,不得不承認大清對外邦的探察太膚淺了,與沙俄打了幾年,朝中居然還依靠西洋人翻譯沙俄的消息,“選出些聰慧機靈的人,随行學習俄文,罷了,你選個洋人老師在身邊,切忌偏聽。再有安排,朕會遣人傳信。”
“是!”胤禔铿锵有力的回答道。
【“我覺得,搞不好雍正的美名其曰是真的。”朱女士仰頭觀賞着齋宮懸挂的匾額與字畫,“你們年輕人不是都喜歡拜雍和宮求事業嗎?”
“什麼說法?”朱阿公二丈摸不着頭腦,困惑的問。
“就是雍正在當封親王時的王府,後來他登基就改成了行宮,到他兒子乾隆年間又改為喇嘛廟,也是京城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之一,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講解員流利的解說道近年開始流行的網梗,“雍和宮許願,管達成,不管方式。比如求兒女雙全,發現家裡狗生了一公一母;求橫财,被車撞骨折,是賠償金;求桃花運,被同性别的追求。”
“聽着有點晦氣啊。”孫阿婆憐惜的捂住朱簡明的耳朵,“就不去了。”】
被點評為“晦氣”的雍正啼笑皆非的擱了筆,弘曆摸着腦袋傻笑試圖蒙混過關,雍正也不計較:“不怪你,行了,去,喚弘晝去行宮守着,莫讓百姓真跑去祈福了。”
“阿瑪勤政愛民,功德圓滿升作神佛,那百姓沾染人間佛的運氣是他們的幸事,何必驅趕。”弘曆美言道,哄得雍正身心愉悅,但還是免不了親爹的一腿腳,隻能搖着折扇,春風得意的出宮去找弘晝商量解決。
兩人車馬遠遠的就被攔在胡同外,好事的百姓已經點起香火,漆紅的宮牆都給熏出一塊炭黑,弘曆暗罵一聲不好,騎在馬上的弘晝率先大喝一聲,結果就是圍觀的百姓竟有幾人不知危險,噗通的跪在了車馬前磕頭喊冤,弘晝瞬間覺得頭都大了,為難的轉頭去看馬車裡坐着的弘曆。
“讓他們說。”弘曆扶額。
“小民河南鄭州郭氏,告族兄郭氏誣告我爹娘驅使佃戶玷污他妻子,我父冤死獄中,娘親投井自證清白,他害我家破人亡!”瘦弱的男人磕頭痛哭流涕。
一旁粗布衣的男人啞着嗓子,憤怒的辯駁道:“分明是你爹縱容妻子常年與同鄉有私,以此謀取利益,怕事情敗露,為了報複我家!”
弘晝兩眼一閉,面如死灰,他抱拳朝弘曆一拜,四哥,這事我沾不了一點。
“越級的告冤,不管控訴是否屬實,都先要治個僭越之罪,要打上大闆。”弘曆從馬車裡出來,理了理黃腰帶恐吓道,“你二人想清楚了。”
“小民願意!”
“草民願意!”
“四哥,這不是宮門,”弘晝拉過弘曆小聲道,《大清律》是規定:擅入午門、長安等門内叫訴冤枉者,奉旨勘問得實者,枷号一個月、杖一百;若涉虛者,杖一百,發邊遠地方充軍。可他兄弟兩,比不上阿瑪尊貴,這條不上用。
“我也沒說幾闆子啊。”弘曆得意于自己的小詭計,自滿的仰頭,折扇一指,“都帶去我府上,本王親自審理。”
弘晝目送弘曆的馬車離開,無奈的轉頭驅使侍從趕走雍和宮附近蠢蠢欲動的百姓,他望着雍和宮燒焦的牆角歎氣,阿瑪,在您的行宮祈福真靈驗,他拍拍臉:“孤去工部問問這宮牆修複。”快跑快跑,别又遇見什麼告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