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條件上,這裡也十分适合營建地下宮殿。考古發現表明,骊山腳下的土層結構穩定,由多層黃土與礫石層交替組成,這種地質結構既便于大規模挖掘,又能保證地宮的穩固性。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地下水位較低,有利于防止地宮被水患破壞。
如果選址不好下場就是劉沫沫,哦,不是,劉賀。
根據《晉書》記載:晉元帝時期,廬陵、豫章、武昌、西陵發生地震,山崩水湧,地震直接導緻當時的海昏縣沉入鄱陽湖,劉賀墓長期浸泡在水中,墓室坍塌。之後的1500年,江西地區又發生了300多次地震,劉賀墓一直被湖水淹沒,因禍得福,古人不具備水下盜墓的技術,保存至今,但是漏水嚴重。
直到2011年海昏侯墓被盜,但幸運的是為當地百姓發覺報警,14.8米的盜洞,晚一天劉沫沫老家不保。然而,可惜主棺打開時,嗯,其實棺材闆都壓扁扁了,人們發現他的屍骨已經成沫了,所以人們戲稱劉賀為“劉沫沫”。】
“海昏啊。”劉賀怅惘垂眸,從諸侯王到嗣皇帝,再從庶人到列侯,他這一生短暫卻稱得上颠簸流離,“孤,還是未能回去。”
少年的放蕩不羁恍若隔世,他沒有明世宗的政治天賦,當年入長安太過稚嫩,抵不過霍光的心機落敗,如今他倒是已經想通了,隻是漢宣帝縷縷拒絕他奉行祭祀宗廟及入朝朝見天子的禮儀,令他心灰意冷。
“上天抛棄”這四個字,對出身富貴的劉賀可謂天罰一般的打擊,但好在,昆侖鏡多出現讓他看見了一絲希望。既然天人願意談及他,說明他的價值,是否長安的那位,也會動搖?
“陵寝為水淹沒千年,屍身盡損。”魏相摸了摸脖子感慨道,“但是因禍得福保全了陵寝,為後世帶去了失傳的文書,真不知是天棄還是天恩。”
“罷了,天人都開口了,就讓海昏侯把欠缺的酎金交了吧。”漢宣帝劉賀随口道,至死都在海昏縣,想來劉賀也掀不起打波浪,“與其讓後人在博物館裡對成山,不若發揮些作用。”
打起仗來才知道燒錢啊,海昏侯劉賀一皆邊緣列侯陪葬都有滔天的财富,漢宣帝看得眼都紅了,天下王侯掰一口,别說羌人了,烏孫的匈奴他也有餘力。
【出于考古科技水平有限,我們現在對古陵墓采取的是“搶救性發掘”,即由于基建工程、盜墓活動、自然災害或建設工期緊迫等原因,使得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面臨被破壞的危險時,為了保護文物而進行的緊急發掘工作??。??
一種被動的,不以獲取錢财為目的多被動發掘。
像帝王陵墓,除了各别倒黴蛋天花闆漏水以外,都是封閉保護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秦始皇陵博物館,展覽的是外圍的地宮部分,主要也是用于考古研究先秦文化,當年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鹹陽燒的幹幹淨淨,很多古籍及記載失散。
導緻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黃帝來自于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昆侖山,沿着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這種說法一時間竟然被部分國人接受并傳播。
當時苦于政局動蕩,國内考古界發展滞後,知識分子鼓吹全盤西化,而否定華夏文明的獨創性。到二十一世紀,随着我國科技水平發展,我們能夠通過考古發掘證據,使得後人知曉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比如劉賀他留在墓裡的寶藏,也真正改寫了曆史:最早的孔子畫像和漢末失傳的《齊論語》;5000餘枚科研價值不可估量的竹簡木牍等等。
讓我們謝謝劉沫沫對古漢學文化研究的貢獻。
敬禮!】
“西楚霸王?”淳于越等儒生皺眉,“霸王”二字有違儒家仁道,尤其是一把火焚城太過暴虐了,顯得始皇帝百家書籍清理的行為都眉清目秀了,他幹咳幾聲,把始皇之後的君主們糟糕的品性暫時甩出腦子,義正言辭道,“昔日楚國項氏多為将領,算算年齡,現在不過小兒。”
“楚地不服管教,藏匿六國遺族,”嬴政掃視了一眼各懷心思的臣子,目光落在身側的少年,凝思片刻道,“天壇即将竣工,有齊魯的儒生監工便可,扶蘇,你替朕巡視,能否收複楚人,看你的本事了。”
“喏!”扶蘇平靜的拜首。
而遠在吳中的項梁,看看誇耀西楚霸王盛名的項籍,又看看昆侖鏡顯影的未來,微笑着放下了兵法呼朋喚友,好好的讓項籍嘗了一嘗竹筍煸肉。
文不成武不就罷了,小子狂妄,導緻古籍失缺,後人迷茫到連祖宗根源都被西人牽着鼻子走,“焚城!毀籍!”
哪怕是始皇帝都得捏着鼻子收容六國王族後裔,默許六國遺族協同管理新打下來的土地,始皇帝有底線,你項籍是沒有啊!
三棍子下去,項籍嗷嗷哇亂叫,項梁胡亂擦了一把汗,對着幫忙的幾位壯士抱拳道:“如今始皇定然知曉了,項氏已經暴露,各位兄弟另謀高就吧!”
“項兄弟何顧害怕,”壯士樂呵呵的擺擺手,“我等反秦早就置生死于度外,兄弟這是看不起我等,吳中之地是我們的根基,秦兵不足為患。”
項梁沉默,看着項籍又看壯士,頭一次覺得反秦的隊伍難帶,隐隐開始認同了天人叙述的,還玩六國遺風,不行!
昆侖鏡上,還在播放着海昏侯墓修複的短片,漆黑一團的木條在白大褂娘子的神奇藥水作用下緩緩舒展,然後褪去渾濁,成為觀衆們熟悉的竹簡,而被忽視的文字也顯現。
“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太學學子眯着眼睛,緩緩的辨識出竹簡上的内容,驚訝的大喊道,“是《齊論語》沒錯!”
“大漢百年,齊論就不複存在,”學官痛心疾首,“後世竟然文脈斷絕至此!”
“是故瀛人與七國掠奪文物。”學子咬牙切齒憤恨道,“這不就是我大漢兒郎認匈奴為祖宗?!”
“西人連黃帝也敢胡攀!”
很好,《論語》最終解釋權争奪的恩怨暫時放下,炎黃是華夏共祖,曆代都有祭祀,然而西人為了貶低上國,從人文根源打壓華夏文明,着實讓在朝的文人暴怒了,老子長得是像你們羅刹鬼還是紅毛鬼?打不死孔家我打不死你個西人嗎?
雍正萬分佩服的見了大牢裡傷痕累累的傳教士白晉最後一次,然後爽快的在群臣與學子的堵朝門靜坐示威中大筆一揮:“先生勇氣,請赴死。”
【言歸正傳,接下來,我們進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中心地帶。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代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僅承載着豐富的曆史信息,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自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産”目錄以來,這裡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博物館接待了衆多外國元首政要,成為國家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
同時,秦始皇陵的文物巡展也在全球範圍内展開,累計在5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城市巡展277場,吸引了超過2000萬人次的參觀。這些數據足以證明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國際影響力與文化價值。
現在,我們跟随小朱的腳步,進入一号坑參觀,暑期學生放假,出來遊玩的人比較多哈大家習慣就好。】
劉邦想了想,對呂雉說道:“皇後啊,你看我們大漢窮了一點,這種兵馬俑的派頭上搞不起了,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往陵墓裡塞一點書,省得後人為了本論語喜大普奔。”
“阿父萬萬不可!”劉盈慌忙勸阻劉邦回心轉意,“您是大漢天子,陵墓尊榮萬世,怎麼仍由後人如此。”
被打斷思路的劉邦啧了一口,要不是趕上大朝會,真不想聽這小子講話,始皇帝的陵墓怎麼守的乃公還不知道,他都保不住别提乃公了。
“陛下,臣認為可以效仿秦皇,在長陵外擇一地宮儲存。”張良提議,“帝王陵寝後世不會挖掘,即使埋藏也無濟于事。”
“不可,後世太平有法規秩序,但王朝更替時何人遵守?”蕭何反駁道,“地宮死物,無法隐瞞,有心之人也會挖掘收藏,如《富春山居圖》般甯可燒毀也不與人傳承。”
“臣以為是,”陳平贊同的點頭,“幹脆分兩宮疑兵,表裡互保,借長陵的名藏地宮的寶。”
“陳平你瘋了嗎!”周勃大驚失色,這是用長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啊,長陵不僅上劉邦的陵墓,在坐的不少人将來也是會陪葬長陵的,這是提前挖自己的墳墓。
“臣願意!”夏侯嬰率先出列,豪氣道,“大丈夫生食九鼎,死衛天下!快哉快哉!”
【博物館三個坑,涵蓋了步兵、戰車、騎兵以及弓箭手等多元化兵種。每一隻陶俑,無論是面部表情、服飾還是發型,甚至是手中所持的武器,都獨具特色,生動形象。他們仿佛是古人的影子,重現了當年秦軍的威武雄姿。
一号坑在這片坑域内,有序排列着大約六千餘件生動的陶俑和陶馬。這些陶俑,身高均在一點八米左右,最高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二米一三。不同的陶俑類型,如将軍俑、軍士俑和步兵俑等,都以他們獨特的造型和表情展現了秦軍的紀律嚴明與戰鬥力之強大。
而三号坑,這是兵馬俑的指揮部,雖然隻有68個人傭,但“兵馬”無論生前死後都要對秦始皇盡忠,拱衛皇陵,令人們仿佛看見了昔日秦始皇千裡馳騁橫掃六國的宏偉壯闊。
除此之外,這裡還出土了數量衆多的青銅兵器,如劍、矛、戟等。這些兵器的發現為我們研究秦朝的軍事裝備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資料。這一系列發現,為我們揭開了先秦時代古人的樣貌與服飾的神秘面紗,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與研究意義。
不要小看這些黃泥巴,在人傭剛剛出土是有彩繪的,但是一旦出土生漆那層因濕度原因卷起導緻外表礦石脫落。很遺憾的,由于當時技術設備不完善,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發掘隻進行了一年就停止了,後方土層地下好保存着有色彩的兵馬俑,目前不考慮開發。】
韓信冷哼一聲,不屑的撇撇嘴,秦皇時代的秦兵或許強盛,但現在上大漢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