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明白,張三年齡已經大了,再拖三年他就算罪名确立了也不可能是死刑了。國家對七十五歲以上老人有從輕處理的原則。
溫警官弄這一出,就是想看張三在巨大的情緒波動下會不會露出什麼馬腳。
很可惜,沒有。
現在就寄希望于“小米”能恢複神志和語言功能出來指認張三了。
開始拍攝溫澤宇和古曼童心理疏通的第12場戲。
已知情的男二:唔唔唔,我哥就是我哥,那鬼娃娃激動的時候真的不會一口咬掉他嗎。
不知情的女主:哇哇哇,連小演員的演技都這麼好,我真的要迎來事業的第二春了嗎?
被吞過的會計小劉:我這麼大的腦袋它都能吞進去,它真的能正常地說人話嗎?
導演甯舒:不會也沒關系,這就是她設計的反轉二:案子的希望“小米”讓他們根本看不到希望。
直到,女主再次一副鬼樣子出現在大家面前。
“你們聽說過江西的朱警官嗎?”①
“他發明了人臉尋親識别系統,幫助了很多親生父母找到被拐兒童。”
“隻需要将符合面部條件的子女與父母進行圖像對比,将懷疑人群縮小到兩位數甚至是個位數後再DNA比對即可。”
溫警官皺眉思索,“你是說……”
“對,有嫌疑人和沒嫌疑人的人臉尋親識别系統效率也是不一樣的。”
“我不相信他沒在周圍犯過案。”
“我搜集了張三周圍的兒童走失案,将兒童走失時間與他的出行軌迹比對,又從人海中着重篩選了幾個省份,又找出了一個受害者。”
甯舒的反轉三來了。
女主費盡心思的突破口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女主和男二的連夜奔波在受害者對張三根本沒有印象的結果中結束。
先拍窗外的月亮,再從月亮的景往房間裡拉,定格在房間中抽煙的手後鏡頭往上移。
是剛剛接到電話反饋的男主在emo,抽完這根煙後他站起身來,似是要給這段故事畫上句号。
再次切換鏡頭,是之前張三的審訊室。
熟悉的場景,熟悉的人。
這次沒有用鬼上身的外挂,甯舒也采用十分考驗演員演技的拍攝手法:通過攝影機的升降推拉搖移,演員的表情和動作,一切訴諸視覺的張弛、急緩、遠近、長短等交替出現的鏡頭運動來構成視覺節奏。
溫警官深吸了一口煙,等到煙還剩下二分之一時他将煙頭扔至地下然後用腳踩滅,他看着張三道:“你知道嗎?我的同事提出用人臉尋親識别系統尋找另一個被害者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很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