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平定叛亂是早晚的事情,可當下局勢依舊僵持不下。
這原因說起來十分可笑,竟然是不少人都知道如今平定叛亂是手到擒來的功勞。更何況皇帝親臨,隻待派出軍隊,便可收獲不少的軍功。
若是有幸得到皇帝的青眼,那可真是一步登天的事情。
盛熙對于這樣的事情極其無語,但是這到底是難免的事情。而且在盛熙心裡,其實他并不認為宮雲傑該死。
在他看來,宮雲傑不過是受限于曆史條件,才隻能屈居一個小小的水閘當個小吏。
如今且看他能夠提前預料到水閘會被沖垮,又能夠僅僅靠着這些大字不識幾個的人與原本的官兵抗衡。
若不是原先江南府兵大意輕敵,幾次被這宮雲傑當猴耍。想必這案子都不一定會情形嚴峻到,讓江南省巡撫快馬加鞭将折子遞到京城。
而若真是這樣,盛熙倒找不到理由來江南走一趟了。
因此在盛熙嚴重,宮雲傑怎麼說呢,罪不緻死。不顧是百姓為了自保想出的手段,到底是官治、吏治當改改了。
黎枝這次來,倒是收到了不少人的書信。
意思無他,多是希望黎枝能在皇帝面前稍稍舉薦一二。
江南本就是才子聖地,前朝的經濟、文化重心南移之後,江南的才子如過江之鲫數不勝數。
因此能從江南省考出去,比起别的不少行省都艱難不少。
大盛朝雖說重農抑商,但較之秦漢之時早就可以稱得上是微乎其微。
江南又本就是富庶行商之地,商人個個腰纏萬貫。錢多的花不完,自然就希望後輩子侄能謀得個一官半爵。
在這種情況之下,江南各個地方的書肆、書坊都是最熱的買賣。狀元試卷、五經解義,凡是跟着科舉沾邊的,各家大多争先恐後地推新。
當然,這兩年賣地最多的,當然是打着狀元名頭的黎枝的文章。
黎枝在黎家族學裡讀過幾年書,後來又跟着黎家比較出色的子侄前往當地有名的書院。自從黎枝高中的消息傳到江南,黎家族學乃至之後的書院,凡是與黎枝沾點關系的地方,都收到各大書肆的信簡。
商人最是會鑽營,奇貨可居的道理玩的那是爐火純青。
這不,見到本尊來了,那當然是要多寫些東西,隻求今後的印的書,能标個狀元親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