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例3-1為第二樂章第42-57小節,48小節調性為E大調,第54小節調性為D大調,二者材料相同,兩樂句之間并沒有轉調和弦或共同和弦。由此可見在這個位置上,調性的對置成為了材料展開的方式,在這之後,又用同樣的方式進入了#C大調,達成三次模進。
經過同主音主和弦轉調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中轉調手法多變這一特點,它既能夠将和聲語彙拓展開來,凸顯出作曲家處在時代的音樂風格特征,還能使和聲色彩的變化更為豐富。在《第一交響曲》中,馬勒使用了引入同主音主和弦的方式,卻并未将轉調進行下去。互為同主音關系的兩個大、小調調性不同,構成了強烈的對置性色彩。
上例是第四樂章第311-318小節,可以看出,由于C大調與c和聲小調的主音和屬音相同,所以在這段旋律中,作曲家有意使低音提琴聲部保持主-屬之間的運動,而c小調的三音bE則以外音的形式先現于前調的旋律聲部。利用前、後兩調結構之間斷句對置,這是傳統的同主音主和弦轉調中常用的引入手法,馬勒時常會通過融入在音樂當中的一些藝術化的處理方式,靈活地将傳統和聲技法拆分重組,借此達到意想不到的音樂效果。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時能使同主音大小調間展現出的調式色彩是逐漸更疊的,有時能使同主音大小調之間的色彩反差直接通過對置的方式得以彰顯。
在譜例3-3(第四樂章第410-429小節)中,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作曲家從第413小節開始在弦樂聲部安排了長達16小節的主持續音。将D大調自然而然地轉換到d小調上。該片段屬于第四樂章展開段的中Ⅱ段與導入段銜接位置,中Ⅱ段的音樂材料來自副部,導入段則使用了主部材料,二者對比鮮明。作曲家有意延遲高潮的推進,故在此做交替大小調的安排,使二者在調性上并不顯得沖突。而且主持續音的保持亦使兩段之間的情緒轉換由對立改為遞進,更符合音樂的叙事性。
音樂在長久的演變中,不同的調式逐漸顯現,作曲家們使用的調式越集中,他們創作的音樂風格就會相對穩定。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音樂審美不斷改變,音樂風格也在不斷演變,并且可以以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劃分。與此同時,同一時期的作曲家們也在不斷地拓展他們的創作思維。随着作曲家調式思維的逐漸豐富,調性變化的手法也變得更為靈活。與早期的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所不同的是,馬勒不再追求炫技式的調性變化手法,使用經過同主音主和弦轉調的引入手法達到對置的效果,又延長了主音時間長度來降低對置的沖突感,使音樂的叙事性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