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榮一夜好夢,等祝媽媽把她喚醒的時候,天已大亮了。
“雖說老太太說姐兒舟車勞頓可以貪睡一會兒,可眼下也該起身陪你們祖母用早食了。來換身衣裳吧,原先的那些是不能再穿的了,這些是你兩個姐姐的舊衣裳,料子不壞,隻是顔色沒那麼鮮亮了也能穿。等會兒見了你祖母記得嘴巴甜些别像個鋸嘴葫蘆似的,你娘沒跟來,你爹又不見得常在家裡,需把你祖母哄得開心些,這樣她才會多照拂你,曉得不……”
祝媽媽絮絮叨叨的說了很多,可她說的又急又快,還帶着些東邊的檀州口音,好些話春榮壓根兒沒聽得清。一覺醒來回到了所謂的“老宅”,可春榮怯生生覺得一切都陌生得很,她有些害怕。
祝媽媽是看着徐二長大的,曉得他的性子,又知曉他的妻子不曾跟着回來檀州,便對他這三個孩子多了些憐惜。
被領着下樓又穿過連着的回廊,春榮來到了祖母的屋子裡。
這屋子白日裡也暗沉沉的,既潮又濕,牆角點着幾根熏香混着屋裡的藥味兒熏得人睜不開眼睛。
榻上坐着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太太,邊上則立着一大兩小三個人,應該就是祝媽媽說的大伯母崔氏和她的兩個女兒了。
春榮姐妹一進去,老太太就笑着喚她們走近些,然後摩挲着二人的頭道可憐,“可憐孩子,日後叫你們伯母多疼你們些,你們爹是個不懂事的,可别學他啊。”
崔氏笑眯眯說,“母親說的哪裡話,不必您吩咐咱們也該好生照顧幾個孩子呢,您隻管放心呢。”
老太太十幾年來與這個兒媳可以說是在這内宅裡相依為命也不為過,她一向是信任這個兒媳的。原先還發愁等二郎媳婦王氏回來後該怎麼相處呢,卻沒想到二郎夫婦和離了。說是和離,老太太私心以為是自己兒子嫌棄糟糠之妻,心中便不喜。另一邊又可憐三個孩子失了生母庇護,二郎日後肯定是要再娶的,到時候可就不好說了。
冬哥還能讀書奔出路,榮姐和滿姐就可憐了。
老太太有心憐憫卻無力庇佑這姐妹二人。她年紀已經很大了,又受了族裡叔伯的欺壓,很是吃了些苦頭,這麼些年幾乎流幹了淚。所以再可憐這姐妹二人也隻是可憐而已。
她一個老太太能做些什麼呢,隻得看着罷了。
老太太見這姐妹二人都生得一副伶俐模樣,隻是略黑了些。心裡很是喜歡。想着自己日後定要勸二郎娶一個賢惠而有德行的媳婦回來善待幾個孩子。
“明姐兒領着你妹妹們去頑罷,好叫你們姐妹幾個親香親香,日後可要和睦才好。”
崔氏眼睛快要笑成一雙月牙了,她攬着兩個女兒都肩膀對春榮姐妹說:“這是我的那兩個冤家,都頑皮得很,你們好生去耍,先生那裡已告了假,過幾日你們再一起去學堂裡。”
左邊的是崔氏的大女兒,十四五歲的模樣,生得杏眼翹鼻菱唇,模樣嬌俏,并不比春榮見過的那個燕姐差。因是頭生女兒,家中寵愛。她父親便替她起名自明,家中都喚她明姐兒。
右邊的那個就有些遜色了,年紀麼和春榮一般大,個頭卻矮了半截,模樣也比她姐姐差上了許多。同樣是杏眼卻配着張方臉獅子鼻,若沒有明姐兒珠玉在前,那她也可算得是個小家碧玉了,隻是可惜了。她名喚掌珠,卻并非出自掌上明珠之意,家中都喚她小掌或珠娘。
珠娘是真有些生不逢時,她出生的時候,她爹徐生員已經做慣了父親,并不為她的出生有任何感概,那時候他已是四個孩子都爹了,面對第五個孩子已經沒有明姐兒那時候絞盡腦汁要起個好名字的念頭了。見她生就一雙小手便随口起了小掌這樣的名字,隻是崔氏不答應,嫌這名兒過于輕率,不甚體面。便改做掌珠,但卻無人将她視作掌珠,她爹還是喚她小掌。
珠娘原先聽說來了兩個妹妹,本是高興的,但一見到春榮姐妹就不高興起來。自己不喜歡的舊衣裳穿在她們身上為什麼這樣好看了。
本以為這兩個從西南來的堂妹一定生得不俊,珠娘本想自己發發善心好好教教這兩個土包子,珠娘這下不樂意了,整個人耷拉着張臉活像隻獅子狗。
明姐兒領着春榮姐妹在繡房裡說話解悶。
說是繡房,也不過是間耳房,隻是開了窗後采光還算不錯。
明姐兒拈針拿線不在話下,那雙手真是巧極了,捏着繡棚上下紛飛。很快一隻彩蝶的半邊翅膀就有了雛形,直把春榮眼睛都給看愣了。
“大姐繡得真好,跟真的似的。”
明姐兒還沒說話呢,珠娘就先搶着說:“我姐姐的女紅自然是好的,連顔夫子都誇她呢。”
“那二姐也會嗎?真好,不像我什麼都不會。”春榮下意識的示弱,剛剛她隻一眼就瞧出來這珠娘是個心眼兒小的,這樣的人必不許别人勝過她去。
明姐兒和珠娘都是大伯的孩子,大伯又是這一家之主,自己不能給爹添麻煩,日後少不得要讓着她。
春榮猜的不錯,這珠娘是頭順毛驢,脾氣雖差卻最愛别人哄她,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兒。
她一聽春榮不會繡花,就立馬拿了自己的繡活給她看。
“喏,你瞧。”珠娘的手藝也不差呢,上頭一株蘭草已有模有樣。
春榮馬上誇了其他,料子、針線、繡法什麼的她都不懂,但也隻管亂誇便是。
索性珠娘平日被誇的時候不多,春榮這兩闆斧對她來說很是受用。何況她邊上還有阿滿這麼隻應聲蟲。
阿滿學着姐姐的樣子也跟着誇起來。
“這料子真漂亮!”
“對呀對呀!”
“二姐繡得真好呢,一點針眼瞧不見。”
“繡的真好!真好!”
“二姐也教教我罷,我笨得很,什麼都不會。”
“就是就是!”
姐妹二人一人一句把珠娘美得找不到北呢,越聽越高興,連珠娘拉長的臉都舒展開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馬領着這兩個要教她倆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