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山高水遠行無疆 > 第37章 守塔人

第37章 守塔人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你想問我這個燈塔的故事?”嶽老揉了揉腰,把他往屋裡引,“這麼曬,走,先回屋喝點水。你說說你,這麼年輕就到這個小島磨時間,多不值當呢!”

“聽說嶽老當年也是年紀輕輕就守在島上,您的家裡也一直是看守燈塔,我想了解這樣的故事。”

守塔人的小屋也就三十平米,茅廁挨在房間旁邊,是漏風的。

屋裡有着一條石闆炕,還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個插了煙囪的小爐子,一台電扇,一台發電機,還有台小冰箱。物資堆在紙箱中的角落,旁邊有個暖水壺。

“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有電可以用,還有電扇和冰箱。我爸和我爺爺也都是守塔人,最初守的,就是灰礁島的這座塔……”他拿過暖水壺,周遙川見狀,趕緊上手幫着,給嶽老倒了水,自己也拿出水杯,潤了潤嗓子。

嶽老的爺爺是第一代守塔人,那時候為了能多賺錢養家糊口,嶽爺爺孤身來到海島上,成為看守燈塔,在風雨中救助迷航船隻的守塔人。

島很荒涼,與世隔絕。時而出現的狂風暴雨更為這份孤獨的工作增加了一絲緊張。

燈塔為來往船隻指引方向,不能沒有人守護,也因此,守塔人一年之中都很難回家團聚,除了生病、換班,每班要值一兩個月,幾乎沒有其他的理由回到陸地。

嶽老的父親曾經和母親一起來到島上生活,經曆過幾次暴風雨。爺爺在風雨中聽見了求助的呼喚,毅然決然地沖進疾風驟雨,救上來了幾個船翻落水的船工。

他的父親回到陸地上求學,打了不少工,又因為時代不太好,經濟不景氣,幹脆子承父業,遠離名利場,延續這份孤獨的工作。

嶽老原本也不想做守塔人,畢竟他的爺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中,為了救人而離開了這個人世,母親患了重病,父親卻沒有離開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你說我怨不怨他?他是個冷血的人,又是個熱心腸的人!他救下的人隔幾年都會帶着魚蝦到我們家感謝。在島上這麼多年,他回到家之後都快不會說話了。”嶽老的眼角的皺紋像是遠山溝壑,溢出薄薄的水汽。

“他臨終前說,塔不能沒人守着!我就來了,學了海上的那一套規矩。但我的老婆孩子,都不能在身邊,我也不讓他們來,真是苦了他們。現在可好了,我兒子又去了狗尾島的燈塔!早晚要和我一樣,把他親娘丢下!

“想着這幾十年,我換過兩三個島,又回到了這裡。外面那些,野菠菜,黃須草,風浪太大,等不來補給,困在島上餓得不行了還能吃。馬牙草不能吃,野草。”嶽老指着山坡上紅紅綠綠的植物,滔滔不絕地說着,像是很久很久沒有和人聊過天,卻在此時此刻,把記憶中的事盡數抛出。

周遙川認真聽着,認真記錄着,腦海中已經重構出一個延續百年的“守塔之家”。

守燈塔是一個相當邊緣小衆的職業,既是極少人的工作,也不像邊防那樣有軍事意義,因此極少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但守塔人的存在見證了一段段曆史,他們用普通人的微光照亮着航船的路線,在沉默中指引着千家萬戶歸家的路。

或許什麼時候,這個職業不再需要人一直守着,這份職業會被科技取代,被時代淡忘。

但将曆史記錄成文字,便是一份厚重的記憶。

灰礁島上基本沒有網絡信号。有也隻是一格的2G網絡,打個電話都斷斷續續,周遙川在回複沈逝水失敗三次,終于成功後,幹脆過起了斷網生活。

嶽老帶他巡視了一圈灰礁島,帶他登上夕陽下的燈塔,給他看這些年寫下的日記,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字裡帶着錯别字與塗改,但字裡行間,則是責任的沉重與孤獨的蔓延。

晚上,嶽老檢查完燈塔,坐在房前的小闆凳上,背着柔柔晚風,輕聲唱起了歌。

海風你輕輕地吹

海浪你輕輕地搖

遠航的水兵多麼辛勞

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讓我們的水兵好好睡覺……

這是首老歌《軍港之夜》,周遙川這個年紀,又算是大半個北方人,卻是沒有聽過,隻能聽出其中飽含着懷念與深情。

嶽老和他說了這麼多,唱歌的時候嗓子都有點啞,吃了周遙川給的西瓜霜含片,仍然興緻高昂。

天空晴朗,星月燦爛,海浪有規律地拍打海岸,發出令人安心的,感到放松的白噪音。

燈塔的光與月光照耀在漫無邊際的黑色海面上,碎了又合,合了又碎。

這是黑夜與汪洋無法吞噬的一隅光明。

周遙川閉上眼睛,聽風,聽浪,聽沙啞的歌聲,心神随着不斷重複的節拍逐漸飄遠,落在曆史的長河中,與一代代守護在荒島上的守塔人打着招呼。

他聽到了日日夜夜的孤寂,無法陪伴家人的忏悔,堅守崗位的決心,還有風雨中生命的呼喚,良久,睜開眼睛。

嶽老沒有再唱下去,他怔怔地望着燈塔,像是看到了閃耀光芒中的峥嵘歲月。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