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信任與重逢
自飛鴻成功治愈水軍疫病後,孫策對飛鴻的态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那場盛大非凡的慶功宴上,飛鴻所展露的精湛醫術與卓越氣度,如同一把重錘,徹底敲碎了孫策心中對他的疑慮,讓孫策堅信,飛鴻乃是東吳成就大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此前,由于對飛鴻的真實身份與背景充滿重重疑慮,孫策對其設下諸多嚴苛限制。飛鴻的行動範圍被死死局限在特定區域之内,仿若被困于籠中的飛鳥,未經許可,絕不可随意邁出雷池半步。同時,為防止機密洩露,孫策嚴禁飛鴻與東吳的重要官員私下接觸,将其社交圈子壓縮至極小。而最為殘忍的,是孫策狠心阻斷了飛鴻與爺爺見面的機會,這無疑在飛鴻的心頭劃下一道難以愈合的深痕。
如今,鑒于飛鴻此次立下的蓋世奇功,孫策決定大刀闊斧地放寬這些限制。他将飛鴻鄭重地喚至跟前,目光之中,往日的審視與戒備已然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信任與由衷的贊賞。孫策語氣堅定且充滿期許地說道:“飛鴻,你此次于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拯救了東吳水軍,此乃不世之功。本公決定,往後不再對你諸多掣肘,你行動自由,亦可與爺爺團聚。望你能一如既往地為東吳殚精竭慮,共鑄輝煌。”
飛鴻心中暖流湧動,眼眶瞬間泛紅,趕忙恭敬地躬身行禮,言辭激昂且誠懇地說道:“多謝主公信任,飛鴻定當不負主公厚望,願為東吳披肝瀝膽,萬死不辭。”
得到孫策的恩準後,飛鴻懷着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腳步匆匆如疾風般趕到爺爺所在之處。還未踏入房門,那飽含深情的呼喚已然脫口而出:“爺爺!”屋内,爺爺聽聞這熟悉得如同天籁的聲音,身軀猛地一陣顫抖,眼中刹那間噙滿了晶瑩的淚花。他急忙起身,邁着略顯蹒跚卻急切的步伐,向着門口奔去。
祖孫二人相見,瞬間緊緊相擁在一起,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一刻靜止。爺爺那布滿皺紋卻依舊溫暖如初的手,輕輕摩挲着飛鴻的頭,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地說道:“孩子,爺爺可算把你盼來了,這些日子,爺爺想得你好苦啊。”飛鴻的眼眶同樣泛紅,聲音略帶哽咽,滿是愧疚地說道:“爺爺,我也日夜思念您。以前不能來看您,讓您受苦了。”
二人相擁而泣,千言萬語皆在這深情的擁抱中無聲傳遞。許久,飛鴻才緩緩松開爺爺,将自己在東吳的種種跌宕經曆,尤其是治愈水軍疫病的艱難險阻,事無巨細地說與爺爺聽。爺爺一邊專注地聆聽,一邊不自覺地撚動着胡須,眼中不時閃過贊賞的光芒。待飛鴻講述完畢,爺爺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欣慰與自豪,感慨道:“聽聞你以清熱解毒、化濕健脾之法應對疫病,用藥精妙絕倫,思路清晰開闊,不愧是爺爺的好孫兒。但這水澤瘴氣與濕熱之邪變幻莫測,往後再遇此類病症,還需留意病人體質差異,靈活巧妙地加減藥方。”
然而,此時的他們并未察覺到,在遙遠的北方,曹操此前未能成功擒獲上官飛鴻,心中始終念念不忘。當年在安陵城,白日下那襲紅衣身影,宛如劃破陰霾的烈焰,以超群的箭術在亂軍之中鎮定自若地退敵,其英勇無畏的姿态令曹操大為震撼。而當他的目光觸及飛鴻那張絕世容顔時,仿佛被一道閃電擊中,心湖泛起層層漣漪,再也無法平靜。那精緻的五官,猶如上天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眼眸中透露出的智慧與堅毅,更是讓曹操為之着迷。從那一刻起,飛鴻的身影便如烙印般深深刻在他的心底。
曹操身為一代枭雄,向來求賢若渴,他深知像飛鴻這般集美貌與智慧、勇氣與謀略于一身的人才,若能納入麾下,必能為自己的霸業增添強大助力。然而,他也清楚,如今的局勢錯綜複雜。孫策在江東經營多年,根基深厚,手下兵精将廣。程普、黃蓋等将領忠心耿耿,其水軍更是憑借長江天險,實力不容小觑。而且,曹操目前正忙于應對北方袁紹殘餘勢力的蠢蠢欲動,以及西邊馬騰韓遂等勢力的潛在威脅,實在不願因尋找飛鴻一事與孫策公然翻臉,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再者,當今天下諸侯割據,各方勢力相互制衡,若他因一己私欲與孫策為敵,恐怕會引起其他諸侯的警惕,劉備或許會趁機與孫策結盟,共同對抗自己,這無疑會給統一大業帶來巨大阻礙。
于是,曹操雖心有不甘,但在權衡利弊之後,隻是在營帳中,趁着情思湧動,揮毫潑墨,寫下一首詩:
《念飛鴻》
日耀安陵烽火遒,紅衣似焰敵氛休。
箭如掣電驚枭寇,顔若芙蕖動我眸。
智破危局彰妙略,心懷宏志覓良俦。
盼卿歸赴鲲鵬業,同靖塵寰定九州。
曹操寫罷,凝視着詩句,眼中閃過一絲堅定與無奈。營帳内,燭火搖曳,昏黃的光線在他臉上投下斑駁的陰影。他的手指輕輕劃過紙面,仿佛在觸摸飛鴻的容顔,低聲自語道:“如此佳人,兼具傾國之貌與驚世之才,若不能為我所用,實乃一大憾事。但如今局勢艱難,不可貿然行事。”他眉頭緊鎖,心中滿是糾結,情感與理智在内心激烈碰撞。他對飛鴻,不僅是單純的傾慕其容顔與才華,更是隐隐覺得,飛鴻或許是他成就霸業路上的關鍵助力,這種期待與現實的沖突,讓他時而煩躁地起身踱步,時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但曹操并未完全放棄,他暗中加強了對邊境情報的收集,派遣了更多精明的探子,密切關注東吳的一舉一動,不僅僅是關于飛鴻的消息,還包括東吳的軍事部署、政治動向等。同時,他利用與東吳有往來的商賈、間諜,在不引起孫策懷疑的情況下,旁敲側擊地打聽飛鴻的線索。每當探子帶回關于東吳的情報,曹操總會在營帳中,對着搖曳的燭火,仔細翻閱,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飛鴻有關的細節,他的心中始終懷揣着一絲希望,期待着能再次與飛鴻相逢。
然而,曹操覺得單純等待消息太過被動。他心生一計,決定以這首《念飛鴻》為誘餌。他故意讓一些與東吳有聯系的人知曉,曹操正在以詩為線索,廣發英雄帖,聲稱能解詩中深意并找到飛鴻者,将獲重賞。他料定,此消息若傳入東吳,必定會引起一番波瀾,說不定能借此擾亂東吳的局勢,引出飛鴻的線索。
與此同時,曹操營帳中有一親兵,偶然間看到了這首詩,被詩中的深情所打動。後來,他在一次與東吳邊境百姓的交易中,不慎将記錄這首詩的紙張遺落。這紙張輾轉落入一位東吳書生手中,書生被詩中描繪的神秘紅衣人所吸引,便在文人圈子中傳閱。
此時,東吳一位頗負盛名的大儒對這首詩産生了濃厚興趣。他仔細研讀後,在自己的講學中對詩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詩中“盼卿歸赴鲲鵬業,同靖塵寰定九州”之句,暗示曹操欲得此“飛鴻”以成就霸業,而此人若與東吳有所關聯,恐将引發曹操與東吳之間的微妙局勢變化。這番解讀随着大儒的門生四處傳播,使得這首詩在東吳引發了更大範圍的讨論,從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都對詩中的“飛鴻”充滿了好奇與猜測。
在江湖之中,說書人将此事繪聲繪色地演繹開來。隻見那說書人一拍驚堂木,眉飛色舞地說道:“各位看官呐,今兒個咱要說的,可是件奇上加奇的事兒!當年,在那安陵城,白日裡那可是戰火漫天呐!城樓上太守之子劉景桓眼看就要命喪敵手。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忽見一位紅衣女子,嘿,正是那上官飛鴻!她張弓搭箭,‘嗖’的一箭,正中那追來的夏侯淵手臂。夏侯淵吃痛,攻勢一緩。這上官飛鴻趁機又連發數箭,敵軍紛紛倒下,愣是救下了劉景桓。之後啊,夏侯淵惱羞成怒,帶兵緊追不舍,可這上官飛鴻身法靈活,幾次三番都讓夏侯淵撲了個空,愣是沒抓住她。後來啊,這上官飛鴻不知為啥,竟是逃到了咱東吳地界。那曹操曹丞相,對這上官飛鴻那可是一見鐘情呐,從此念念不忘,還為此寫了一首詩呢!” 台下聽衆聽得如癡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驚歎,對這故事充滿了好奇,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首詩最初在東吳文人圈子裡流傳開來。一位喜好詩詞的書生偶然得到這首詩,被其文采與背後的故事所吸引,便在文人雅集中将詩展示給衆人。文人們對詩中描繪的奇女子以及曹操的深情展開了熱烈讨論,有人贊歎上官飛鴻的英勇,有人猜測曹操的意圖。随着這些文人在不同場合提及此事,消息逐漸從文人圈子滲透到市井之中。百姓們大多隻是心生好奇,街頭巷尾時不時有人談論起這個神秘的上官飛鴻。
孫策得知此事後,想起近日陳飛鴻在處理事務時展現出的果敢與智慧,與傳聞中上官飛鴻的英勇形象隐隐有幾分契合。又憶起上次飛鴻與周瑜切磋箭術時,飛鴻那精湛的箭術,箭如掣電,絲毫不遜色于詩中所描述的上官飛鴻。心中不禁一動:“飛鴻?這名字竟與傳聞中的上官飛鴻如此相似,而且他的箭術同樣高超,難道真有什麼關聯?”
一日,孫策與飛鴻議事完畢,不經意間問道:“飛鴻,你可知道上官飛鴻這個人?姓名竟與你如此相像,當真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