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鴻心中一凜,但神色未變,鎮定答道:“确實是巧合,主公,我也不知此人。不過聽聞此事,能讓曹操如此大費周章,想必這上官飛鴻有些不凡之處。”
此時,周瑜恰好前來求見。進入營帳後,周瑜神色略顯凝重地說道:“主公,近日聽聞民間傳言,曹操苦尋一女子,還為此作詩,此事在東吳上下傳得沸沸揚揚。如今又有消息傳來,曹操竟以這首詩為餌,廣發英雄帖,懸賞能解詩中深意并找到飛鴻之人。曹操此舉,恐怕意在擾亂我東吳局勢,不可不防。”
孫策面色一沉,目光如炬,沉思片刻後說道:“曹操這老賊,果然心懷叵測。公瑾,你有何對策?”
周瑜微微皺眉,目光深邃,從容說道:“主公,曹操此計雖陰險,但我們也不必慌亂。一方面,我們依舊不動聲色,加強邊境往來人員的暗中留意,布置細密的情報網,一旦有風吹草動,立刻知曉。我已挑選了一批精明強幹且忠誠可靠的将士,組成專門的情報隊伍,他們喬裝成普通百姓、商旅或是流民,分散到邊境各處,密切留意往來人員,尤其是那些形迹可疑之人。一旦發現與曹操相關的情報,或是有任何關于神秘人物的線索,便會第一時間傳回。另一方面,關于輿論引導,我已安排幾位善于言辭、熟悉東吳各地風土人情的官員,深入民間,在各個城鎮的集市、酒館等人群聚集之地,不動聲色地引導輿論。他們會在與人交談時,有意無意地提及曹操尋找飛鴻之事,強調此事并無大礙,隻是曹操的一時興起,讓百姓們不必過于擔憂,從而穩定民心。但曹操這一招,也提醒我們要加快對自身内部的清查,以防有人為了曹操的懸賞而暗中生事。”
孫策點頭贊同道:“公瑾所言極是,就依你說的辦。同時,我們也不能隻被動防禦,需主動思考曹操下一步可能的行動,提前謀劃應對之策。”
飛鴻在一旁聽着,心中暗自憂慮。他深知若自己身份暴露,可能會給東吳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在與孫策、周瑜交談時,他表面鎮定,内心卻如翻江倒海般糾結:“若承認身份,曹操必定不會放過我,東吳也可能因我陷入危機;若繼續隐瞞,一旦曹操有行動,東吳毫無防備,後果不堪設想。我到底該如何是好……”這種糾結在他日常行動中也愈發明顯,原本果斷的他,在處理一些事務時,常常不自覺地陷入沉思,手中的筆在竹簡上懸停許久,卻難以下筆,流露出一絲猶豫。
然而,飛鴻的異常還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一日,飛鴻外出歸來,總覺得身後有幾道若有若無的目光。他心中警覺,表面卻不動聲色。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這種被監視的感覺愈發強烈。他深知,曹操的密探可能已經開始行動,并且獲取了一些關于他的模糊線索。每一次出門,他都要格外小心,留意周圍的一舉一動,生怕因一個疏忽而暴露身份,給東吳帶來災禍。
與此同時,東吳朝堂上,對于曹操此舉也産生了不同的聲音。武将之首程普,性子直爽,率先站出,雙手抱拳,大聲說道:“主公,曹操這分明是挑釁!末将願率一隊人馬,趁夜突襲曹操營帳,給他個下馬威,看他還敢不敢如此張狂!”
一旁的謀士張昭則皺着眉頭,緩緩搖頭道:“程将軍,此事不可魯莽。曹操老謀深算,設下此局,必有防備。我軍貿然出擊,正中其下懷,恐會陷入困境,危及東吳安危啊。”
程普一聽,漲紅了臉,争辯道:“那張先生之意,難道是要我們坐以待斃?”
張昭捋了捋胡須,不緊不慢地說道:“當然不是。我們應按兵不動,加強防守,觀察曹操下一步動作,再尋應對之策。”
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有的支持程普,主張主動出擊,展現東吳的威嚴;有的贊同張昭,認為需謹慎行事,避免落入陷阱。朝堂上頓時吵得沸反盈天,氣氛緊張得如同拉緊的弓弦。
孫策坐在主位上,看着群臣争論,面色凝重。他擡手示意衆人安靜,緩緩說道:“諸位,曹操非等閑之輩,此次舉動背後必有深意。我們既不能盲目出擊,陷入曹操的圈套,也不能一味防守,顯得過于怯懦。當務之急,是加強情報收集,摸清曹操的真實意圖,再做定奪。”
此時,飛鴻站了出來,深吸一口氣,說道:“主公,各位大人。曹操懸賞尋人,意在擾亂我東吳人心。我們不妨将計就計,利用他急于找到飛鴻的心理,以詩為突破口。曹操既然以詩設局,那我們也圍繞詩來做文章。我們可宣稱在東吳發現了一首與曹操《念飛鴻》相呼應的詩,暗示此詩是東吳本地高人所作,與曹操尋找的飛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僞造的。然後,故意讓這個消息傳出去,引得曹操的密探和那些為了懸賞而來的各方勢力去追尋這首假詩的線索,從而分散他們對真正飛鴻的注意力,同時我們暗中加強自身的防備。”
孫策目光一亮,問道:“哦?飛鴻,你詳細說說。”
飛鴻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安排一些可靠之人,在東吳與曹操勢力交界的城鎮,有意無意地透露這首假詩的存在。并且放出風聲,說這首詩隐藏着重大秘密,與曹操所尋之人息息相關。這樣一來,曹操必然會被吸引,将精力分散到對這首假詩的追查上。而我們則可趁機對東吳内部進行全面清查,揪出那些可能被曹操收買,意圖破壞東吳穩定的奸細,同時加強對重要場所和人員的保護。”
周瑜微微點頭,眼中閃過贊賞之色:“此計可行。不過,消息的散布需謹慎,務必做到逼真,且不能讓曹操察覺到這是我們有意為之。詩的内容也需精心編造,既要與曹操的《念飛鴻》有所關聯,引發他的興趣,又不能露出破綻。”
孫策思索片刻後,說道:“好,就依飛鴻之計。公瑾,此事便由你和飛鴻一同負責,務必安排妥當。”
經過此次朝堂商議,東吳衆人達成共識,一場與曹操的暗中博弈就此展開。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東吳表面上依舊平靜,百姓們照常生活,但邊境的守衛更加警惕,密切關注着往來人員的一舉一動。而關于上官飛鴻的傳聞,依舊在民間悄然流傳,如同平靜湖面下的暗流,不知會在何時掀起驚濤駭浪。
曹操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内心的渴望愈發強烈。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獨自一人坐在營帳中,對着那首《念飛鴻》發呆。營帳外,寒風呼嘯,吹得帳簾獵獵作響,卻吹不散他滿心的思緒。他想象着飛鴻若能站在自己身邊,與他共商大計,攜手馳騁天下,那該是何等的暢快。然而,理智又不斷提醒他,此時不可沖動。這種情感與理智的激烈碰撞,讓他時而煩躁不安地将手中的書卷狠狠摔在案幾上,時而又對着燭火長歎,陷入深深的自我掙紮。他深知,在這場權力與情感的博弈中,他必須保持冷靜,等待那個足以改變一切的時機。而這個時機,或許就在不遠的将來,隻是不知,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随着局勢的發展,飛鴻意識到不能再被動等待。他主動與爺爺深入探讨家族使命與當前局勢。爺爺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們家族向來以忠義為本。如今你身處東吳,受孫策主公信任,切不可因個人安危而誤了大事。若有必要,為了東吳,我們自當挺身而出。”
飛鴻深受觸動,心中糾結漸消,取而代之的是堅定的信念。他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協助周瑜實施計劃,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在與各方周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他深知,這場較量不僅關乎自己的命運,更關乎東吳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