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虞王朝,昭明二十三年。
眼看着一匹匹駿馬疾馳而去,擺馄饨攤的劉老漢敏銳地意識到有什麼不對,看看剩下不多的馄饨,難得起了收攤的心思。
馄饨攤本小利薄,今天這溫度,剩下的這些馄饨拿回家,隻能自家人吃掉,今日的利潤便也就所剩無幾了。
心裡這麼想着,人老成精的劉老漢也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終究還是狠狠心,動作利索地收拾起來,安慰自己兒孫已經很多天沒有吃肉,今晚也算是加餐了。
就在劉老漢忙碌的時候,兩個外鄉人冒雨來到攤子錢:“老丈,麻煩下兩碗馄饨。”
劉老漢拒絕道:“客人請往别處吧,老漢今日收攤了。”
“你這老丈,明明還剩了這麼多馄饨,有生意還不做?”其中一人納悶地說道。
另一人擡手攔了攔,制止了同伴接下來的話,客氣地詢問老漢:“雨天天寒,不知老丈能否給我們兩碗熱水?”
“兩位是外鄉人吧?如果還沒投宿,盡快去客棧入住,到時候自然能吃上客棧的熱湯,不要在老丈這裡耽誤。”劉老漢說着,還主動替人指了路:“這條街走到頭右轉,就有好幾家客棧,應當是還未滿房的。”
外鄉人聽了,主動向劉老漢道了謝,還拉着同伴一起幫劉老漢收拾了一下桌椅綁在闆車上,才告辭離去。
同伴走在路上還在納悶:“硯秋哥你幹什麼攔着我?這老漢奇奇怪怪的,我還想追問呢。”
硯秋聞言忍不住道:“你這毛毛躁躁的脾氣什麼時候能改?還找我說為什麼少爺不讓你貼身伺候,你看看你這樣……”
抱怨了一句,硯秋又繼續解釋道:“那老漢手腳粗糙,穿着草鞋,這種細雨天氣都出來擺攤,如果不是有事,會在馄饨沒賣完的情況下就提前回家嗎?”
“人家已經提醒我們盡快投宿了,不該問的話你就不要問,别人不說,自然是不能說,想要知道為什麼,在客棧裡注意打聽着就好。”
聽到硯秋的話,墨秋鼓了鼓腮幫子,心想硯秋哥就是傳說中的吃力不讨好,明明都解釋了,還非要教訓自己幾句。
想歸想,墨秋還是跟着硯秋來到客棧,定了一間可以住兩個人的中等房,收拾了一下被打濕的衣物就迫不及待下樓坐到客棧大堂,一邊叫了兩碗熱湯面,一邊聽着客棧大堂商人旅人聊天。
“今天這天氣,官老爺們還往河邊去,真是憂國奉公啊。”有人感慨着起了聊天的頭。
“可不是,大人們夙興夜寐,才有我們大虞這朗朗乾坤啊。”
聽着這話,墨秋身後坐着的人忍不住嘀咕了一句:“誰不知道當官的什麼樣,這麼急匆匆地跑出去,看樣子整個班房都出動了,肯定是運河那邊出事了,不然這種天氣,他們肯定都是在官衙裡喝茶的,能派一兩個小喽啰過去就算是盡忠職守了。”
硯秋和墨秋立馬明白了劉老漢為什麼急着離開——他的攤子靠近運河,不趕緊走,後面肯定會被帶去官衙問話,這官衙進去了,想要再出來,至少要脫一層皮。
八卦群衆的眼睛或許是雪亮的,運河确實是出事了。
準确地說,運河沒事,是河道總督禦史王大人出事了。
内衛鎮撫使柳大人看過河道總督禦史已經泡地腫脹的屍體,吩咐屬下:“多找幾個水性好的漢子,沿着河道上下遊好好找找,有沒有什麼證據沉在河底。”
說完,柳鎮撫使伸出手,手下畢恭畢敬地呈上用手帕包裹的青玉玉佩。
看着這塊青玉玉佩,柳鎮撫使百思不得其解:“這王大人偷偷含進嘴裡的青玉,究竟有什麼線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