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着急要逃,也顧不上多加思考,再加上李世民要一千兵馬也做不了什麼大事,更不用擔心有謀逆的可能,于是立馬就下旨。
【咦,這是什麼情況?好像曆史裡沒這出啊?趕緊開招聘吧老闆?】
【這個李倓人是穿越的吧,是不是想搞事?但是一千兵能做啥?領兵稱王割據一方都做不到啊!】
【不确定,再看看?】
李世民收好旨意,卻不着急走,繼續擋在馬車前,接着說道:
“陛下,孫兒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妥。”
這次,“孫兒” 兩個字李世民叫得順滑多了,不過依舊磨了磨後槽牙。
“你又怎麼不妥了?”
李隆基火燒火燎地要逃,讓他快說。
“孫兒昔日與京兆府崔光遠有過接觸,發現這人首鼠兩端,性格猶豫不決。萬一他見陛下離開,城中無人指揮,便不借兵給我,而要投靠叛軍……”
“他敢?”
李隆基說完後,頓住了。
他最信任的安祿山都反了,剩下那些人還有什麼不敢的?
“這樣,朕再給你拟一道旨意,回到長安中可便宜行事。他若是不服,你可越過他行事。”
【這穿越大佬好像有點東西啊!看樣子要的根本不是兵,而是便宜行事的權力?】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确定了,是個權謀大佬。不知道是哪個?】
【不明白,再看看……】
李世民拿到了兩道旨意,打馬轉到後方,看向一衆軍士說道:
“諸君,有誰願與我一道殿後?”
一衆軍士此時都有些猶豫,畢竟此時跟着陛下,對他們來說更安全。
若是回去的路上遭遇叛軍,建甯郡王可能還有命在,但他們這些士卒就說不好了。
“殿下,臣曾與叛軍在潼關交戰,願随殿下一道!”
“好!是個義士!汝乃何名?”
“不才高适。”
【卧槽,居然是高适!就是寫那個《别董大》的高适啊!】
【果然是大唐啊三步一詩人!不過高适會打仗嗎?】
【沒文化了吧,人家高适寫的可是邊塞詩,後來還當過節度使呢。
大佬大佬,你有空找人家高适要簽名啊喂!】
李世民此時看見了彈幕也當沒看見。他正要北上折返,然而太子李亨此時忽然找來,拉着他說道:
“我兒有孝心是好的,但若真的遇上叛軍,也不可戀戰。保重性命,及早脫身,與我會合才緊要啊。”
“...父親放心,您今日之言我定謹記,絕不忘記。”
李世民壓住直跳的眼皮,陰陽怪氣地說着。
放心,盡早打這兩個孫子一頓,他肯定會記得!
李亨總覺得兒子的語氣有些奇怪,但是大難在即,他也顧不上多想,轉頭匆匆離開。
然而他卻沒曾想過,就是這一千人和兩道旨意,竟然讓他兒子建甯郡王一戰成名,名動天下!
……
長安城内,天微微亮,大臣們心思沉重、長籲短歎地進入長安宮中上朝。
然而,待他們進入宮城之後,卻頓時被眼前的一片混亂震驚了。
此時宮城之中,太監宮女一片混亂,全都在收拾着包袱逃難。還有人被推倒之後,懷裡包裹很快被人搶去跑遠。
宮裡哭鬧哄搶,早就亂作一團。
直到此時,他們才知道,原來陛下在昨晚就已經将他們抛在長安城内,早早逃命去了!
文武百官愕然。
這就是他們侍奉了幾十年,為之殚心竭慮的帝王?
長安未破,就已經将他們這些大臣棄之如敝履,将他們撇下,自己一人秘密逃命去了?
“陛下都逃了,我們還在這裡站着幹什麼,趕緊回家各自逃命吧!”
京兆府尹崔光遠戚戚然說完欲走,但卻很快被人拽住。
“你這說的什麼話?如今陛下逃了,若我等再逃,長安城由誰來守?”
“我說的不對嗎,哥舒翰二十萬大唐精銳都敗了,你我現在才幾人,能守住什麼?
還不如趕緊逃離,保住性命!”
“你我若是逃了,城中百姓怎麼辦?宗室和宗廟怎麼辦?
難道你我守都不守就直接逃嗎?”
說這話的,是金吾衛将軍程千裡。他此時心中亦有氣。
可是大唐的國都不能就這樣丢了啊!
“那又如何?将軍,我知道你忠義,但是你現在又能做得了誰的主?
你可有陛下可有旨意?”
程千裡等人被問得啞口無言。
時任給事中的王維就站在後方,聽着武将間的争執,一股憤慨無力之感沉沉地壓在心頭。
陛下走了,長安怎麼辦,他們又能怎麼辦?難道就隻能這樣眼睜睜看着長安被叛軍攻陷?
“陛下旨意在此!”
争執間,李世民攜旨而入。他目不斜視,大步流星走到文武百官面前,單手捧诏書說道:
“陛下已離開長安,但卻令我便宜行事!雖如今潼關已破,但長安仍在,百姓仍在!
崔光遠,你身為守城将領,不思備戰卻一心逃命,如何對得起你身後的長安百姓?”
崔光遠被問得無話可說,一時讷讷。
若是放在貞觀之時,李世民一般不會輕易殺人。但戰時不同。
這些後代的長安勳貴,好日子過的太久,男兒血氣都沒了。
李世民猝然拔劍,一劍揮起,已幹淨利落斬下崔光遠人頭。
頓時,有幾個文官吓得腿一抖跪倒在地。
這一下,所有人都被這位建甯郡王鎮住,再沒人敢提逃命之事。
【卧槽,滿屏馬賽克!】
【啊啊啊,正吃飯呢忽然殺人吓死我了,還好有馬賽克不然我要吐了……】
【崔光遠确實在安祿山派兵攻長安的時候主動投降了。殺得不冤。】
【大佬殺人有點熟練啊,做事也一環套一環的,感覺後面還有坑。不确定,再看看。
話說這大佬究竟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