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壟上煙火(種田) > 第14章 第 14 章

第14章 第 14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大房一家安頓下來後,叢信每日早出晚歸去學堂。這個學堂不是正經教科考的,招收的都是啟蒙階段的孩童,分了三個等級,每個級别十來個人。

小村鎮地偏人稀,人口分布廣泛散落在鄉野,巴掌大的地方就鎮中心的一道十字路口略微繁華。鎮上既無甚傳世百年的世家大族,也沒有什麼德高望重的當世大儒,科舉文風自然濃厚不到哪去,幾百年難出一個進士老爺。

然則不是說考不上秀才、舉人,就不用念書了。葫蘆鎮上多的是擁有幾十、幾百畝農田的小地主鄉紳,開着小鋪面的商戶,吃手藝飯的匠人。這些人家的子弟先不說能不能在念書上出人頭地,總得要學會識字吧,要不然連個田畝契約都看不懂,且不後繼無人偌大家業拱手讓人。

還有那些住在鄉下的富裕農戶,不愁吃穿之餘也會擇一二天資聰穎小輩送到鎮上念書,當初李蘇木就是進的鎮上私塾,到底比鄉下蒙學正規些。

如此小小葫蘆鎮私塾卻多,束脩也不貴,幾歲孩童送進去讀到十二、三歲出來正好幹活,也免得成日在家惹是生非,無所事事。

叢信所在的私塾原也有一個教了幾十年的老先生,每日閉着眼睛領着一群半大小子念“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學生無追求,家長不強迫,先生也樂得日日消磨打發時間,老先生白胡子一大把,牙齒掉沒一半,看樣子還能混個三年五載。

要不是下雨天摔了一跤跌斷了腿,上了年紀的人沒個半年、一年的養不好,實在請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假,也不能讓出這個先生寶座。

叢信念書沒天分農活不擅長,當上了啟蒙先生倒是兢兢業業。每日早早趕去學堂迎接學生到來,中午在那邊吃飯,傍晚等學生都走光了才慢悠悠踱步往家趕。他不愛跟泥土打交道,一生癡迷于書本,縱使沒啥大出息,教個蒙學還是綽綽有餘的。

一個被窩睡不出兩種人,林氏自嫁到叢家就以讀書人娘子為榮,待成了童生娘子更是自持身份,輕易不肯抛頭露面,自降身價。奈何時運不濟不得不蝸居草莽鄉野,幹些有失身份的農活。

如今好不容易脫掉那股怎麼都洗不幹淨帶有泥腥味的粗布衣裳,即便居住在如此狹窄逼仄的房屋,也心滿意得。安之素若地打理一日三餐,空閑之餘繡幾幅帕子掙兩個零花錢。

陳氏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老太太,初到陌生之地還有些拘謹,等弄清楚周圍鄰居的家境日常,自覺自家也不差,瞬間抖擻起來。

整日竄完東家竄西家,走完前巷走後巷,沒幾天跟周圍一片打得火熱,大娘嬸子媳婦的好不熱鬧。吃飯都不得閑,放下碗筷就溜達出門。

所有人都滿意,唯獨坑苦了叢三老爺。

叢三老爺何曾住過這樣簡陋的屋子,少時家裡頗有錢财,住在老宅的寬敞大院。等到成婚分家,那也是整齊的前後院。到老到老住的地方居然還沒家裡豬圈大,他在之前是怎麼也想不到世上竟還有人住在這麼丁點大的地方。

隔出的半間放上一張床就不剩什麼了,站兩個人都顯局促,他又不能跟老婆子似得跑人家家裡晃蕩,鎮日憋悶在床邊上打轉。

他是在鄉下住慣了的,清晨傍晚天氣晴朗的時候,必要去田間地頭走上一圈,看一眼莊家扯幾把草,回到家飯菜能吃得更香。現在這種情形過上一年,走的路還沒有他之前一天走得多,這如何不抓心撈肺。

房間狹小挨得近,隔壁打個噴嚏這邊能聽到口水落地的聲音,别提有多别扭。

一到做飯的點,大兒媳一勺子辣醬澆下去,整間房煙熏火燎,充斥着刺鼻的辛辣味,嗆得叢三老爺撕心裂肺地咳嗽,躲都沒地方躲。下雨天更是折磨,水也不敢多喝,跑一趟茅房衣裳鞋襪淋個濕透。

時已入冬,裡屋陰森潮濕常年見不到太陽,衣裳被褥濕漉漉帶着黴味,整個人就像半截埋在泥土裡,被暴雨沖刷透頂的爛木頭,烏雲一遮頂能長出蘑菇木耳。再下個霜上個凍,嗯……另半截可以就地掩埋,直接入土為安了。

從初冬到深冬,叢三老爺覺得自個就是一壇腌入味的醬缸子,隻不過不是醬菜味,而是腌臜味。

一進入臘月,叢三老爺就催着老妻收拾家當回老家,陳氏還有些不樂意。在鄉下縱使不是農忙時節,每日也要幹雜活,清掃院子修整菜園,松土除草捉蟲,遊手好閑就要被說道,好像不做事就活不了了似的。

這裡就不一樣了,除了那些需要上工的人,其他人做完家裡活計就是湊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說得不亦樂乎,也不會有人整天盯着她做了什麼事。

叢三老爺态度異常堅決,一改平常老好人的形象,給老妻兩個選擇,“要麼咱們一起回去,要麼我跟着老二過,你跟着老大過。”繼續讓他住在這種地方,他連相伴幾十年的老伴都能舍棄,可見叢三老爺受荼毒之深。

陳氏心不甘情不願地卷包袱皮。

杏娘看着早早到家的老兩口甚是詫異,離過年還差着一個月呢,怎地這般早就回來了?且看他們帶回來的東西跟離開時沒兩樣,就過個年至于帶這麼多物件嗎?

她心裡雖然疑惑,但也沒問出來。

等到過完年,大房迫不及待回鎮上,老兩口還穩當當地住在老二家,絲毫不見啟程的迹象。

杏娘還以為老人家難離故土,叢孝卻看出點苗頭。

原本每年收完最後一季晚稻,離過年還早,這中間的個把月叢孝都是去府城幹活。唯獨這次沒去成,家裡沒住老人,剩了媳婦跟年幼的孩子在家不是個事。

過年都還在為此事煩心呢,不想事情盡出現了轉機。

叢孝私下跟老爹碰了一次頭,達成某種默契,又在夜裡跟媳婦嘀咕一陣,夫妻二人形成共識:老兩口還是繼續跟着二房過。

隻是杏娘深覺自家房頭吃了個大虧,大房真是吃人不吐骨頭,養老田畝他們得了,人卻要他們來接手。

把兩個老的趕出去吧,太不像話,沒這麼幹事的;找大房要回田産吧,要不要得回來尚且兩說,又得鬧騰地人盡皆知。自家鬧出的笑話才平息下去,已經夠丢人現眼的了,再翻出來一次幾輩子的老臉都丢盡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