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接之際,江南的天氣變化莫測,時而熱得如同三伏天一般,時而忽然又吹來幾陣妖風,仿佛入了冬。再加上柳絮之類的東西在空中紛飛,引得百姓們紛紛咳嗽。
上次在城外摘得枇杷也算派上了用場,做成枇杷膏最為清熱解咳。不過本朝的枇杷膏倒不如後世的藥膏那麼濃,整體而言還是和香飲差不多。
枇杷膏的做法也很簡單,将枇杷去核,配肉桂、麝香增香,再用乳糖調和酸度,熬煮成濃稠的膏狀。梁照兒将枇杷膏用漏鬥裝進罐子裡,若有人點枇杷膏水的時候再挖一勺出來用熱茶湯沖開即可。
想着做都做了,梁照兒便将荔枝膏、紫蘇膏之類的都一氣做了幾大罐子。
光做了香飲,沒些配料倒顯得有些平淡乏味。故而梁照兒又用紅糖和木薯粉做了紅糖圓子,又将紅綠兩色豆子加糖熬成豆沙。
玉梳又重新寫了好些木牌挂在門前,有枇杷膏、荔枝膏、紫蘇膏、豆蔻香薷飲和蜜沙冰。挂完後玉梳又将之前寫過的冰雪冷元子和三色熟水的木牌都重新描了一遍。
牌子剛挂完,便有熱得滿頭大汗的遊客從船上背着包袱下來,隻見三四個人一腦門子紮進如意館裡便道:“來一份蜜沙冰,還有三份枇杷膏水。”
聽口音他們是從蜀地來的,約莫是蜀錦商人,走水路送布匹繡品上京師的。幾人談笑間又說起了曾在蜀地見到熊罴的事,梁照兒在一旁聽的起勁。
蜀道雖難,可景色更是奇偉瑰怪,也不知何時能去那瞧瞧。
不過說起蜀地,那邊的火鍋、缽缽雞一類的食物還真叫一個有滋有味,不過卻很是辛辣,引入到江南這邊勢必做些調整。
梁照兒一邊籌謀着日後的計劃,一邊接過穗穗端過來的糖水送上蜀錦商人的餐桌。盤子裡盛着不少小料,梁照兒解釋道:“這些都是配料,諸位官人們可以擇自己喜歡的加到飲子或甜食裡頭。”
幾人一瞧面前的小料有杏片、梅子姜、山楂幹和其它好幾種果子,覺得十分有趣,又問:“這些不用額外付錢嗎?”
梁照兒笑着說:“不用,本就含在裡頭了,各位且吃着,有事盡管喊我。”
日頭漸漸升上來,下了幾日雨猛的這麼一晴,頗有幾分大火收汁的意味。湧進如意館中吃冷飲甜水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一時間門口竟排起了隊。
梁照兒見狀連忙讓沈度和燕環到外頭去支起了涼棚,免得讓食客受曬。那涼棚是用蘆葦和竹席制成的,再用繩索固定在支架上,站在下頭還算涼快。
有不少客人不樂意等的,或是嫌裡頭翻桌慢的,梁照兒還是如從前般提供竹筒供他們打包帶走。為了宣揚如意館的名頭,她還用彩紙讓玉梳和沈度寫了各式各樣的店名用漿糊貼在竹筒表面。
食客們端着印有“如意館”三個大字的竹筒走在路上也算是行走的廣告牌了。
一時間揚州城裡不少人都知道了卸鹽巷開了家新食肆,物美價廉,吃食也新鮮,紛紛跑來一觀究竟。
不過這樣順遂的日子沒持續幾天,周邊其他食肆便回過勁來,立刻仿照着如意館的模樣将各類糖水上市,也去定制了不少刻有食肆名字的竹筒竹碗。
唯一在此事中占到便宜的便是做木匠活的鋪子。羊巷的李木匠還納悶怎得忽然烏泱泱的一群人都來找他做竹碗竹筒的,再一打聽才知道是梁照兒的功勞。
于是他爽快地答應梁照兒等她下次再來做東西給她抹零打折。
看着自家獨一無二的打包盒被抄襲成了滿大街都有的地攤貨,燕環氣得夠嗆,恨不得沖上去将這些食肆老闆的臉全部抓瞎。
玉梳來得早,又見過風浪,早就見怪不怪,“你就便練你那手爪功了,人家要學你哪裡攔得住。抓瞎了一個,後頭還跟着十個,難不成叫他們排成一排給你抓不是?”
梁照兒悠悠道:“也沒什麼不好,你瞧瞧這竹筒的樣式,比以前精緻了不少,價格還被打下來了。”
他們原先還是貼的彩紙,如今竹筒上的文字已經進化成了镌刻在上頭的,還用不同的顔料描紅,顔值倍增。
梁照兒相信假以時日便能演化出各種雕刻的圖案或是雙層镂空的竹筒來。
不過若是如意館的糖水就這樣被淹沒在無數仿品中,也就稱不上風靡揚州城了。
真正讓這些如意館風靡揚州城的還是梁照兒的腦子。
沈度着實有些佩服梁照兒,他好奇為何這女子腦袋裡有這麼多新奇的點子:又是茉莉牛乳茶、桂花藕粉圓子,和槐花水飯之類的不停地上新。
當然最受食客們歡迎的還是如意芝麻糊。巴掌大的竹碗裡裝着一半芝麻糊一半酥油,兩種顔色的糖水卧成太極八卦圖的模樣,一熱一涼,頗有冰火兩重天的意味。裡頭放着由馬蹄果和糯米圓子漬成的小料,清香甜膩,配着順滑的芝麻糊和酥油再好不過了。
偏生梁照兒還生了張能說會道的嘴,一會說吃了這個能體會陰陽交割之美;一會說生發美容,無論對娘子還是郎君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