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起了嫁女兒的心思,瞧上了皇甫誠,李呈錦這些日子他也看了許久,這是個有成算的孩子,不是那種為了一點兒女私情要生要死的女兒,若是這種女兒,他不認也罷。
唯一有一點,就是在聖旨出來之前,大監還要先親自跑一趟遼東當說客,皇帝對皇甫家有陰影,怕他們又拒婚,再廢掉一個皇家公主。
内宮裡漸漸有了傳言,公主要出嫁了,至于是哪家,可能還是遼東皇甫家。
永安公主李建蘭當年就是要嫁給皇甫敬安的,雖然沒嫁成,但李氏女嫁皇甫家的命運好像沒什麼改變。
當年她準備嫁去遼東的時候,她母妃怕遼東苦寒地,她要吃苦,便遣娘家族人去了十多家住到盛京,開鋪子、跑漕運、做生意,這樣也好對公主殿下有個支持,有事也好傳回京師,不至于公主死在那處,都被皇甫家的人瞞着。
永安公主母家是高氏一族,她母妃也曾高居貴妃娘娘的妃位,離皇後娘娘也是一步之遙。隻是永安公主沒嫁成皇甫敬安,反而被貶斥,去了佛寺,貴妃娘娘一病不起,一年不到就病逝了。
李建蘭本人對皇甫一家印象很差,覺得這一家子害人不淺,現在李呈錦又要嫁過去,出于憐憫,也是出于感同身受,頭一回往遼東寫了信。
李建蘭現在回了宮,她是要住後宮的人,哪兒也不去,那勞什子公主府不住也罷,說得倒好,開支怎麼計?她如今封地也沒有了,開支和進項不能持平,怎麼雇得起一大府的人,宮裡那點微弱的補貼,給一大家子人糊口都不夠。是以她是要住後宮的,哪兒也不去。
至于那永安公主府,李呈錦繼續住吧,反正李呈錦現在有進項了,手頭應該比她寬裕不少。再說聶家那一大家子,活成這樣,死了個皇後,就摧枯拉朽般倒退了,竟然還在黑工廠給人種棉花,還是采茶?李建蘭想想都不可思議,怎會如此,還在泰山腳下,那和她所在的寺廟有無關系?
事情就不經深想,聶家人回來了,先皇後一族,住進了永安公主府,皇帝還沒見,後妃們操心皇帝又會惦念起先皇後娘娘,但前朝的大臣們更焦灼,不知道皇帝心裡到底是個怎麼安排。
當年可是沒有宮變的情況下,皇帝從東宮太子的身份登基,繼位大典之後,東宮娘娘從東宮進後宮,被劫走,被擄虐,被截殺,這究竟誰幹的?
疑團、迷案,不知道,問誰誰不知道,當年鎮國公皇甫敬安已經和先皇鬧崩,攜家帶口回了遼東,不是皇甫家幹的。
再說資家,西北王資鏡清還在和北方遊牧糾纏呢,資貴妃都沒在東宮,也沒進後宮,聶皇後沒礙着資家什麼事吧。
論有能力的,還有一個當年的莊家,就是現在的賢妃娘娘之父,莊聚仙将軍,他當時就是禁衛軍所屬虎贲營的一把手,他想下手,似乎是很方便的。
夏妃也就是現在的德妃娘娘是最不敏銳的,她家世好,家裡傳承的爵位,兄弟又争氣,她在後宮也沒吃過什麼虧,除了還沒當上皇後,其他都算一帆風順。
後宮裡都不怎麼串門了,那個讨厭的儀嫔周婉音終于消停了,進了冷宮,大家都安靜一段時間,舒暢。她捏着葡萄,問:“甯嫔”,忽又想起來,甯嫔升位份了,現在是淑妃娘娘,她微微一歎,“淑妃娘娘她們最近有沒有去給貴妃娘娘請安?”
資中筠手裡還是有權利的,西北回來,她雖沒升,但她本也沒什麼升的空間了,再升,再升不就是皇後了。夏旻仰頭,“皇上呢,皇上最近都往哪兒去?”
夏妃娘娘不操心家族,也不為錢憂愁,三十多歲,還是一副小女兒情态,掌事的宮女回她:“回娘娘,原先十日一次的朝會如今也是一樣的,還是去資貴妃娘娘那邊說話,大後日就是日子,皇上這幾日都沒來後宮歇息,聽說前日去了長公主殿下那邊說話。”
回得很委婉了,這麼理解:娘娘,您上點心,資貴妃娘娘還是掌權的,您也别太怠慢。另外,皇上沒找後妃,但找了公主殿下,您還是應該和長公主殿下維系關系。
不料夏妃一如既往不開竅,還在問:“找李建蘭了?還是李呈錦?”
這話題也不太好深入聊,掌事宮女回:“回娘娘,是長公主殿下。”
李建蘭被先帝賜婚時沒被加封,她一直隻有一個封号,永安,她隻稱永安公主。說長公主,當然是李呈錦,過了玉牒文書,怎麼娘娘還在問。
“我都忘了她,她好些沒,你翻翻,找些好吃的好玩的給她送過去,這回西北行,她受了大苦了,可憐的。”
夏妃也不是沒腦子,隻是她權衡了很久,還是不想要李呈錦,現在李呈錦有點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之勢,嫁到她家不合适。慶國公是純臣,一不結黨營私,二也不是完全的外戚,文臣武将都不相幹的,請個公主進門,那夏韬就成了驸馬爺,成日裡應付一些皇親國戚,都是不争氣的,要麼是空有報國志,但無實權在手的,浪蕩一生,雖富貴,但也完了。
誰都知道李呈錦病了,病得不輕,但也僅止于此,要把長公主殿下往家裡娶,除非是不掌權的那一支,什麼三子、四子的,娶個公主,将來也能多分些家産。
但夏家,世子世子妃都體弱,管不了事,将來夏家還是夏韬的,他隻需要娶個穩定的官家女,例如六部中的禮部文臣女兒,或者國子監祭酒的女兒,這種文官一般都能做到安穩退休,被殺頭的可能性不大,這種部門貪墨的可能性也小,是以她不能對李呈錦太過熱情,會讓皇帝産生誤會。
莊倩敏也很是猶豫,她曾向李呈錦進言,先皇後過世是徐太師動的手,但其實也并無依據,隻是猜測。而且她莊家受徐太師打壓甚深,加上泰山那地方,聶家走不出山東,她也隻是懷疑有徐太師的手筆,因為徐太師早年做過山東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