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管道再次傳來窸窣聲,我條件反射地握緊了手裡的文件。在這片被酸雨腐蝕的廢土上,已經沒有什麼會讓我産生恐懼。但此刻我在紙上看到了令人恐懼的東西……他們改造了線粒體……我用指節叩着桌子,看着文件裡夾着的照片——營養液裡沉睡的胚胎在冷光中泛着詭異的熒光綠……給受精卵植入耐輻射菌的DNA片段,在端粒位置嫁接水熊蟲的修複基因……通風管道再次發出刺耳的聲音。另一張照片上,父親用潦草的字迹标注着“失敗品區域”,某個失敗的實驗品長成了畸形的怪物……”
“那不是人類的眼睛……他們經過了幾輪失敗的實驗,最終成功培育出了成活的胚胎。他們甚至為了這個計劃發明了人造子宮,讓胚胎在其中發育……‘方舟計劃已經脫離了它的初衷’父親寫道,‘他們原本是要保留人類火種,但現在更像是在毀滅人類火種’。看着照片裡的人造子宮,‘方舟’這兩個字此刻顯得多麼諷刺……靛藍色的瞳孔在黑暗中收縮成針尖,組織團塊突然開始劇烈抽搐,血液突然噴濺在實驗艙,在鉛闆上留下燒灼的痕迹……又是一張照片,照片裡有兩個穿着白色大褂的人,一男一女,不知道是不是夫妻。其中一個應該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照片裡女人的眼神顯得有些憔悴……這裡有一大段材料缺失,有好幾個月的實驗記錄找不到了……他們在上一輪實驗的基礎上,再次對基因加以改造。這次的成品依然有靛藍色的瞳孔,紅細胞的細胞膜表面蛋白被改造,攜帶氧氣的能力顯著增強,這樣可以确保在缺氧的情況下也可以正常行動。他們對胚胎的聽覺、嗅覺和視覺都做了改造,表面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但是隻要稍有醫學常識的人做一下檢查,就會發現這些結構與人類不同。他們甚至改造了牙齒,牙釉質被改造成了類似爬行動物牙齒的無釉柱結構,大幅提高了牙齒中羟磷灰石晶體的密度,還增加了鐵元素的含量……又是一張照片,是一張改造後的胚胎的解剖圖草圖……他們根本沒想重建文明,他們在制造新物種……人造子宮的底部,胚胎正在進行有絲分裂……這是我父親在逃難途中拼死保護的東西,即使餓到站不穩,也沒有把這些文件丢掉……”
“我花了4天時間看完了全部的資料,我想我弄清楚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了……代号‘伊甸’的地下設施始建于大戰前夜,其核心區存放着3000多枚钛合金培養艙,每枚艙體都封裝着經過基因編輯的物種樣本,有動物也有植物——這是舊人類文明最後的火種,亦是科學狂想最癫狂的結晶……方舟計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全球核威脅升級的2105年——在北極監測站首次捕捉到洲際導彈的軌迹後,根據情報,至少有12個國家秘密啟動了類似的計劃。我父親的祖先所在的國家也不例外,他們給自己的計劃起名為‘方舟計劃’。這項跨越倫理邊界的基因工程,最初的設計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在地下300米處建造基因倉庫,将1200種動植物的完整基因組封存于液氮之中,待輻射消退後重啟生态系統。但計劃在2108年發生緻命轉折:随着戰事升級,軍事部門提出更加激進的提案——既然要适應核冬天,何不直接改造生命本身?他們先是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将深海管蟲的耐輻射基因植入黑猩猩胚胎,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他們得到了一隻抗輻射的黑猩猩。接着是北極狐、鲨魚、駱駝……然後是植物:小麥、大麥、玉米、土豆……這些‘人工進化’樣本被标注為A系列,存放在‘伊甸’……真正的瘋狂開始于2117年。當倫理委員會因戰争解散,項目組将魔爪伸向人類基因。他們從冷凍精子庫中篩選出118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遺傳物質,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制造出200枚人類胚胎。在B區培養艙裡,這些胚胎被植入水熊蟲的DNA修複酶、鳄魚的鱗片生成基因、鳥類的骨化蛋白編碼序列……‘這不是進化,這是亵渎。’參與計劃的我父親的祖先在絕密日志中寫道。他記錄下胚胎X-23β的異變過程:第17周時,本該發育成大腦的區域開始骨化;第22周,脊椎突破皮膚形成12根骨刺;最駭人的是第30周,胚胎用尾椎在培養艙内壁刻下深深的凹痕,要知道這培養艙可是钛合金制成的。2120年深冬,伊甸——方舟計劃的基因庫——因全面爆發的核戰争而成為廢墟。監控錄像顯示,首批休眠的樣本被從天而降的巨大混凝土塊壓扁,擠壓出淡綠色的液體。當岩漿般的液氮吞沒環形走廊,整個科研基地淪為廢墟。安保部隊抵達時,這裡已經沒有搶救價值……我在資料的最後看見真相:2120年12月17日,我父親的祖先帶着最後的資料離開基地……他在日志裡寫道‘我們創造了怪物,但還好我們在怪物長大之前毀了它。現在,讓我們看看誰能在末日裡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