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聽到了什麼?不是說韓信是大功臣,怎麼突然就被騙進宮中,殺了?
劉邦:“!!!”
你們懂什麼叫坐立難安!殺韓信就是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
晚年的朱元璋歎了口氣:“朕懂劉邦的心情,很懂,為了維護皇權的穩定,俺也是這麼幹的。”
殺開國功臣,是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
标兒死了,時間太短,皇孫朱允炆年齡尚小,沒有能夠鎮壓藩王的能力,他不惜親自改寫自己放言不改一字且已經定稿了的《皇明祖訓》,隻為了削藩為朱允炆鋪路。
他為兒孫做的夠好,隻是有點對不起那些開國功臣和與他血脈相連的藩王們。
趙匡胤對劉邦的做法不置可否。
相比劉邦,他的手段就柔和的多,沒有大開殺戒。杯酒釋兵權,皆大歡喜。
李世民想到天幕上說劉邦屢戰屢敗,不禁搖頭,隻有自身不夠強,才會忌憚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
他不但沒有殺功臣,連曾為敵對的魏征都沒有殺,還像公子小白重用管仲一樣重用魏征。
【韓信,蕭何,張良三人并稱“漢初三傑”,同為劉邦的開國功臣,一個封王而後又降為侯依然逃不過被忌憚殺害,一個封侯後雲遊天下,隻有蕭何安然穩立朝堂之中,甚至在劉邦死後作為托孤大臣輔佐漢惠帝,情商和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當然,僅是這點,他無法被曆史銘記兩千多年,他的功績,主要在于兩點。】
嬴政心道重點來了,他主要想聽的就是蕭何是如何治理國家的。
【第一,他制定了漢律九章。
漢律九章,顧名思義,是一部律法書,一部治國安邦的新律法,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譽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荀彧的女婿陳群就是以《漢律九章》為藍本,制定《魏律》。】
蕭何有點臉紅,這《漢律九章》是他在《秦律》的基礎上制定的,想不到在後世會有這麼高的贊譽,怪不好意思的。
又被天幕提到的荀彧:?
【它在秦律的基礎上,輕徭薄賦,不勞民傷财。制定休養生息的政策,十五稅一。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成為了兩漢一直以來推行的稅收政策,隻除了漢桓帝和漢靈帝這兩個增加百姓賦稅的敗家子,導緻漢王朝衰敗的罪魁禍首。】
漢律九章,在後世幾經戰亂,輾轉遺失的孤本,在天幕的強大能力之下,呈現在曆朝曆代的皇帝與文武百官面前。
盜法、賊法、囚法……前幾條與秦律相似,但比秦律更為完善,刑罰方面則更為寬容。後幾條,又新增賦稅,徭役,戶口等等,對比秦律非常完善。
天幕之外,嬴政看得極為認真。
治國安邦?
他慣以法家治國,認為家國律法必須要嚴苛,在一統天下後繼續采用重典治世。他本以為如此嚴厲的律法之下,大秦本該海晏河清,傳承萬世。後世卻告訴他,他的想法從根源上就是錯誤的。
隻有适當的放寬,才能在亂世後保證社會的安定。
各朝各代
百官們看到失傳已久的孤本再現,俱都興奮不已,天幕說的不錯,他們如今的律法都是在這本上增改而來,裡面有些條款如今看來雖然有弊病,但在秦末漢初的時候能想到這樣的律法,蕭丞相實在有愛民之心,高遠之見。
被天幕特點的漢桓帝、漢靈帝漲紅了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都是他們的,加點賦稅怎麼了?怎麼能叫敗家子?給他們桓、靈這樣的谥号過分了啊。
兩人因為國家财政困難,确實有過增加百姓賦稅的行為,自覺地對号入座。
天幕上的漢律九章消失了,衆人無不扼腕歎息,原版怎麼就沒保存下來呢。
“導緻漢王朝衰敗的罪魁禍首?”西漢的皇帝們一緻想要暴打漢桓帝和漢靈帝,這兩個不肖的子孫後代。
這兩個敗家玩意兒不會上十大敗家皇帝榜吧?丢人!
劉秀:“……”漢桓帝和漢靈帝不會是他的子孫後代吧?他丢不起這個人。
被天幕點名批評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承受着百官苛責的眼神,有怒不敢言:他們可不是亡國之君,肯定不會上“十大敗家”皇帝榜的……吧?
【第二,保護了典籍,傳承了文化。】
【我們大家都學過這段曆史,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統一思想,實行了一個簡單粗暴的愚民政策——焚書坑儒。這一政策,是丞相李斯提議,秦始皇采用下令的。】
【焚書是指:民間隻準留下有關醫藥、占蔔和種植等技術相關的書籍,除秦朝的史書以外,其他六國的史書以及各處流傳出來的書籍,全部都要燒掉,而且以後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借古諷今的誅滅全族。】
【焚書指令下達後,“諸子百家,百家齊放”的時代徹底過去了,民間有關先秦時期的典籍化為了灰燼,隻在皇家圖書館内有一套藏書。】
【坑儒是指:術士侯生、盧生罵秦始皇濫用重典,貪念權勢,生性殘暴的話被秦始皇知曉了,于是秦始皇将說他壞話的術士、儒生活埋,以免他們妖言惑衆。】
天幕出現秦人焚燒書籍、坑殺儒生的畫面,觸目驚心。
【這一舉措,在當時是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因為秦一統天下,必須要統一思想、文化等等,否則天下很快又将四分五裂。
但這一手段太絕對,太粗暴,以至無數春秋戰國時期的寶貴典籍均被焚毀,我們的璀璨文化傳承出現了讓無數人扼腕的殘缺。】
【我們處在祖龍當時的境地,可能也沒有辦法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是幾十年之後,另一位被譽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劉徹,在面對相似的境地時,交出了一份更為溫和、也讓王朝穩固的答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幕之外,秦始皇嬴政良久失語。
後世之人肯定了他做出這一舉動的原因,卻批判了他的手段。曆史也給與了他最直接的反饋,他的大秦就要亡了。
不對啊,他不是留了一套書籍由皇家保管嗎,怎麼會殘缺?
劉邦:“!!!”他老劉家也出了千古一帝,啊哈哈哈哈哈!
劉啟:“!!!”我兒出息啊,給祖宗長臉了!
劉徹:“!!!”朕果然是能夠媲美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哈哈哈哈哈哈!!
文武百官:“!!!”
【扯遠了,劉豬豬的功績咱們以後再說。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祖龍焚書後,其實很多典籍是有備份的,放在鹹陽宮的皇家圖書館裡。然而項羽進入鹹陽宮後,一把火将鹹陽宮給燒了。宮内珍藏的六國史書以及衆多典籍,被項羽付之一炬,燒的幹幹淨淨。裡面的典籍,都沒有了。】
天幕上出現了火燒鹹陽宮的場景。
大火噼裡啪啦地燃燒着,煙塵滾滾,混着梁木的倒塌聲和人們的哭喊聲,珍貴的典籍逐漸被大火燒成灰燼。
劉徹的大笑戛然而止。
他聽到了什麼?劉豬豬?豬什麼?什麼豬?什麼豬豬?!
嬴政:“……”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
焚書之舉,功在當代,罪在千秋。現在多備份一些,交由官吏們保管還來的及嗎?
手不釋卷的趙匡胤長歎一口氣:“哎!”
先有秦始皇焚書,後有項羽火燒鹹陽宮,先秦的典籍就這樣付之一炬,未能流傳下來。
秦始皇焚書是政治舉措,項羽瞎湊什麼熱鬧?這項羽是不是一介武夫,沒有讀過書,不知道書籍的重要性?
武夫當道,可真是一場災難。
不重視文化,如何能坐穩江山?他略帶嘲諷地想,項羽如此目光短淺,難怪會被劉邦打敗。
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想到了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場景,義憤填膺,忍不住批判,這項羽怎麼跟個外人似的,對别人的珍寶肆意破壞?
他不知道燒的是自己家嗎?
好歹也是名門之後,在鹹陽城燒殺搶掠,與土匪強盜何異?還不如出身低微的劉邦,攻入鹹陽城後約法三章,不殺害百姓搶奪财物。
所以劉邦才是天命所歸啊。
【所以蕭何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局面:典籍沒有了,怎麼辦?好在當時避世的大儒不少,他就請來有學問的人,将典籍都默寫出來,收錄保存。】
【他這一舉措,為曆史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古籍,雖然後來又多經戰亂遺失,但思想與文化卻留存下來,深深影響着後世兩千年來的文人們。】
聽到此處,嬴政對蕭何更加的贊賞,還好本來就是他秦朝的官員。
這樣的人才,他一定要提拔重用。
大秦正是缺人之際,張良、韓信,以及天幕提及的所有人才,能尋到的,都要想盡辦法招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