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到,“漢初三傑”之中,韓信被忌憚殺害,張良遠離朝堂,隻有蕭何安然穩立朝堂之中。接下來說說蕭何是如何逃過劉邦的屠刀,穩立朝堂的。】
劉邦:“……”又怎麼說話的呢?說的他好像是劊子手一樣。
唐朝的開國功臣們想到其他朝代開國功臣們的境遇,有點幸災樂禍。他們完全不用擔心自己功高震主,因為曾經是秦王的陛下同樣也是開國功臣,功勞還比他們的大。
該擔心的是自己的功勞不夠大,被陛下嫌棄。
其餘朝代的開國功臣們很多都沒有讀過這段曆史,紛紛豎起耳朵,這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不,是身家性命。
【首先,蕭何将族中子弟送到劉邦身邊做人質。
劉邦在前線和項羽作戰的時候,對後方的蕭何十分不放心,頻繁地派人慰勞留守後方的蕭何。蕭何聽從門客的建議,讓族中子弟上前線,到劉邦身邊,這才暫時打消了劉邦的懷疑。】
劉邦堅持自己的懷疑沒有錯。
他有數次全面潰敗,幾乎是隻身逃脫,全賴蕭何的兵、糧補給,才能夠接着打天下。尤其是在他和項羽戰況焦灼的關頭,蕭何若是有反心,他的性命危矣。
蕭何與他是同鄉,他的得力幹将樊哙、曹參、夏侯嬰、周勃等人都與蕭何相熟,甚至與蕭何的關系比他還要好。
隻要蕭何有反心,那就是一呼百應。
他這個領袖是蕭何推舉的,蕭何趁他處于劣勢的時候拉他下馬輕而易舉。有句話說的好:“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出去打仗,後方要穩。
東漢末年的曹操不置可否,這要看人。
馬超父親、兄長、族人都在邺城當人質,可馬超還是反叛了,為了自己稱雄一方,連父兄的性命都可以不顧,非人哉!
【接着,蕭何在助劉邦除去韓信之後,對劉邦的封賞并不貪心,反倒貼出家财充盈國庫。為什麼呢?因為劉邦派了五百士兵給蕭何當保镖。蕭何的門客認為劉邦這是在懷疑蕭何,建議推辭封賞,散财保命。】
劉邦依然嘴硬:“這不是‘漢初三傑’中張良退隐,韓信已除,朝堂上就隻剩一個蕭何了嘛。蕭何雖然是文臣,但是在朝中的影響力大,對他的威脅可不比韓信低。”
天幕下的衆位大臣們倒吸一口涼氣,好家夥,這是去護家的還是去抄家的?他們若是有皇帝派來的五百士兵守着,怕是會寝食難安。
趙匡胤心道:“這就有點過了啊,他最多也就是派密探去明查暗訪,看看各地官員工作是否稱職。”
【做到了這一步,蕭何的危機依然沒有解除。
英布謀反,劉邦前去平叛,對留守朝中的蕭何不放心,于是故計重施,繁繁地派人詢問蕭何的情況,聽到蕭何愛民如子時并不開心。
他擔心蕭何的聲望過高,對皇權造成威脅。
蕭何的門客看出劉邦這是在懷疑蕭何,建議蕭何欺壓百姓,使自己的名聲變臭,好讓劉邦放心。】
嬴政想知道蕭何的選擇,不會真的聽了門客的話,當真幹出欺壓百姓的事情來吧?背上這種污點,就不完美了,十分的可惜。
蕭何若是成了秦相,他絕不會将人逼成這樣。
給蕭何升官的事情還得好好的謀劃一番,晉升太快恐蕭何招人嫉恨,反倒不是什麼好事,也難以服衆。
劉邦:“……”蕭何可真是有個好門客。
也幸好蕭何有個能明白他意思的門客,不然他就要誤殺蕭何了,那真是大漢的損失。
此時他對蕭何才真正放下戒心。
【蕭何聽從了門客的建議,以低價收購了百姓的田地,引來百姓的怨言。劉邦回來後聽說了此事,高興壞了,當即就要治蕭何的罪。換作是别人,可能就誠惶誠恐地認罪了。
但蕭何他不,反倒趁機要求劉邦把上林苑也就是劉邦的動植物園裡的空地給百姓耕種,因此獲罪。】
天幕上出現了蕭何戴着枷鎖的狼狽模樣。
天幕下的衆人無不唏噓,“漢初三傑”中看似風光的蕭何也不容易啊。若蕭何是因為欺壓百姓獲罪,此番光景是他應得的報應,可蕭何是為民請命而獲罪,這就很讓人心疼了。
劉邦看到這裡不淡定了,着人去查這天幕異象别的地方有沒有出現。天幕盤點的内容頗為敏感,若是讓百姓們知道……
若是讓百姓們知道這樣的内幕,恐天下有變。
漢朝初立,根基不穩,可經不起動蕩。原以為這天幕盤點的都是敗家皇帝,讓百姓們知道也無妨,沒想到是憋了這麼一個大招等着他。
【好在蕭何的人緣不錯,入獄後有人替他向劉邦求情,哄得劉邦高興了,這才赦免蕭何。盡管如此,蕭何的危機也沒有解除,熬到劉邦去世,漢惠帝劉盈登基,日子才稍微好過點。這個的話,我們講到呂後臨朝稱制的時候再着重講解。
後期作者菌會再開一個新的系列“盤點十大臨朝稱制的女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劉邦:“???”他聽到了什麼?他會比蕭何早亡?
呂後臨朝稱制???
【蕭何一生勤儉節約,一心為民,去世多年仍然有很多的百姓懷念他。接下來我來給大家盤點“漢初三傑”中的帝師張良,同樣提倡勤儉節約的人。】
天幕上出現了張良正和一位壯漢交談的場景,給張良來了一個360度高清無死角的特寫鏡頭。
衆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一個詞:“貌若好女。”
【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張良,這天是他傾家蕩産買股虧損的日子。】
嬴政:這也太慘了吧。
雖然不知道天幕說的“買股”是什麼,但是“傾家蕩産”,“虧損”,聽着挺讓人産生同情的。
就是這場景,怎麼感覺那麼熟悉?
接下來是一段視頻:
[張良身旁的大力士看着底下的數輛車駕都是一個樣,詢問道:“砸哪輛?”
就一個鐵錘,他隻能砸一次。
張良也分不清是哪輛車上坐着始皇帝,挑了一輛順眼的,指着道:“就砸這輛。”
“好勒!”大力士點頭。
但見壯漢手中揮舞着一百多斤重的大鐵錘,砸向了張良所指的車駕,精準度驚人。馬車裡的人當場氣絕身亡,死的不是始皇帝。]
嬴政皺眉,難怪這麼熟悉。
他幾乎瞬間就回憶起了這段往事,當年他出巡遇刺,遍尋刺殺幕後主使不得,居然就是這個張良!
能策劃這樣一場刺殺,還逍遙到現在。這個人确實是有大才能的。
至于能不能招攬過來。
再看看,不一定。
【我們知道,秦始皇曾頒布過一項舉措,那就是收繳民間的兵器,熔化後鑄成十二座金人。那麼張良這麼重一個大鐵錘是從哪裡來的呢?】
嬴政經天幕這麼一提醒,想到張良的身份不簡單。對他的恨意這麼大,應該是舊六國的貴族子弟。
他不由得想起了燕國的高漸離。
當他查出高漸離是荊轲好友時,本該以荊轲同黨的罪名将高漸離處死,但高漸離琴技高超,是有才之士。
他起了惜才之心,非但沒有定高漸離的罪,還給了高漸離舞台,讓高漸離發揮所長,可結果不如人意。
高漸離和荊轲一樣,想要刺殺他。
他不由得想知道,張良的身份是什麼,是個什麼樣的人,與他當真是不死不休,沒有轉寰的餘地了麼?
天幕給了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