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開局給秦始皇盤點十大敗家皇帝[曆史直播] > 第13章 一曲定天下

第13章 一曲定天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張良也趁此時機拉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響應起義。】

【但張良是士族,他的反秦隊伍和農民領導的主流反秦隊伍格格不入,又不像項羽那樣祖父是名将,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丞相這種文官,再加上他的身體不是很好,志向僅僅隻是推翻秦朝,成為韓國的丞相,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于是,他想要尋一明主投奔。】

接下來是一段視頻:

[張良為了物色明主,與農民軍領袖講解他的太公兵法。

面試是雙向選擇。

張良侃侃而談,把農民軍領袖聽的目光呆滞,流哈喇子,産生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張良問道:“懂了嗎?”

農民軍領袖擡手擦了一下口水,搖頭道:“沒懂。”

張良又講解了一遍,這回講解的更加細緻,完了問道:“懂了嗎?”

農民軍領袖不好意思再說沒懂,連連點頭。

張良非常高興,言道:“說說你的見解。”

農民軍領袖被問住了,大腦一片空白,把張良說的深奧的兵法全給忘了,一個字都沒有記住,停頓許久方才問道:“你剛才講的是啥?”

張良:“……”他還是去下一家吧。]

天幕上的農民軍領袖沒有聽懂,但是天幕外的嬴政聽懂了。在他看來,張良的《太公兵法》足以媲美孫武的《孫子兵法》,其中更是有《孫子兵法》中沒有提到的騎兵這一兵種的作戰方法。

就是不知道張良的實際作戰能力如何,會不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他想見見這個人。

不過以他對大秦的仇恨來看,此事需要從長計議。

劉邦暗道萬幸,其他人能聽懂就沒有他什麼事了,将要錯失這樣的大賢。

【他本是韓國貴族,光家仆就有三百人,祖父和父親五世相韓,才華出衆。一朝國滅,散盡家财,苦于報國無門,抱着一部兵法尋找有識之士竭力輔佐,奈何伯樂難尋。】

天幕上出現了張良走訪衆位農民軍領袖,但未曾尋到明主的場景。

天幕下的衆人看到這一幕十分心疼張良,替那些張良拜訪過的農民軍領袖感到可惜,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嬴政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奸人佞幸把持朝政,賢良的人才報國無門,這或許不單單是對秦朝有恨不願做秦朝的官這一原因,現有的官員選拔制度,是不是也已不合适?

他廢除了分封制的同時廢除了呂相時期的官員世襲制,主要是以軍功選官。

六國已滅,國家統一,再以軍功晉升為主就不太合适了,現在缺的是治國的人才。

精通法家學說的李斯已經不适合了,他需要的是蕭何……

【這一天,張良終于等到了他的真命天子,阿不是,是賢明主公。他在去投奔一個勢力較大的農民軍領袖的路上,遇到了劉邦。】

接下來是一段視頻:

[張良率着百餘人的反秦隊伍,與劉邦的隊伍不期而遇。同為反秦組織,雙方人馬進行了友好會談。

張良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同劉邦講起了他的兵法,令他驚喜的是,劉邦是真的能聽懂。

這個農民軍領袖不簡單。

兩人相談甚歡,推杯換盞間,劉邦說道:“我祖父是魏國的縣令,秦滅魏之後,我父親和我成了農民。”

張良也說道:“我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秦滅韓之後,我組織策劃了一個刺殺秦政的事件,淪為亡命之徒。”

劉邦聽到前半句時就已經十分吃驚,待聽到後半句時,已經無法用吃驚來形容了。

敢刺殺秦政,哥們牛逼。

更牛逼的是,刺殺秦政失敗了還能活到現在,甚至也是一支反秦隊伍的領袖。]

視頻中人物的心聲也被天幕一字不差地放了出來。

各朝各代聽到此處,紛紛失笑。

天幕放的幾個視頻,語言和現在不一樣,有點啰嗦,沒有他們日常說話精簡,放在以前可能文人墨客們都會覺得俗不可耐,卻非常通俗易懂,比如這個“牛逼”,雖然不知道是啥,但聯系上下文,放在這情景裡應當是厲害的意思。

哪怕是找個沒讀過書的人來看,大概也能看懂什麼意思。

不少人想到現在的文字,讀一篇文章,說不定還因為句讀的事引發争吵。或許,是不是可以借鑒一下後世的風格?把文書也整的牛逼一點?

【張良的太公兵法得到了劉邦的賞識,于是決定暫時跟随劉邦。】

【為什麼說是暫時的呢?因為張良不忘初心,想要當韓國的丞相。當時項梁勢大,立了原楚國王孫熊心為楚王。張良向項梁提議也立韓國的公子為王。原韓國公子成因為張良的一句話,被立為了韓王。】

【張良志得意滿,如願當上了韓國的丞相。不出意外,他會一直是韓國的丞相,直到緻仕。對劉邦隻能是做為朋友,盡力相幫,而非投奔。】

劉邦點頭,項羽若是不殺韓王,他得不到張良。

【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倒黴蛋,韓王成。因為張良的一句話,被封為韓王,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不像其他人那樣身邊有許多能打仗的武将,手上隻有一千士兵,和張良在和秦朝的軍隊打遊擊戰,始終開創不了局面。

這也沒有什麼,隻要不遇到劉邦,韓王成還是能苟一苟的,遊擊就遊擊,至少還能活命,張良也不會跑。

但偏偏遇到了劉邦。】

【劉邦這個時候手下已經有四五萬人了,攻入了韓王成所在的穎川郡,幫韓王成立國,要求便是借用一下張良。這也就為韓王成最終喪命埋下了禍根。】

【楚王熊心給各路諸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誰先攻入鹹陽的為王。張良幫助劉邦比項羽先攻入鹹陽,之後又在鴻門宴上助劉邦脫身。由于張良是韓國的丞相,所以韓王成被項羽記恨上了。】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後,封劉邦為漢中王。韓王成和張良則被項羽扣在了鹹陽。張良在鹹陽也沒有閑着,身為韓國的相國,不是在幫韓王成,而是在幫劉邦,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說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隻是演義小說的精彩描寫,這裡就不多提。】

“項羽……”嬴政默念這個名字。

既然他連張良都想收為己用,為什麼不也試着招攬一下項羽呢?國家正是用人之際,隻要他想,就沒有請不到人才,駕馭不了人才。

倒是扶蘇,還是得再曆練曆練。

徐庶:“……”又是不多提,他在魏國雖然沒有當上丞相,不如好友諸葛孔明在漢國混的好,但也是一個有實權的高官。

不知道天幕盤點的能臣系列,有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張良為他心目中的明主殚精竭慮時,絲毫沒有考慮到韓王成的處境。韓王成因劉邦出兵攻打關中而被項羽殺害,張良在項伯的幫助下逃到了劉邦身邊。】

【說到底,也是韓王成自己不争氣,但凡有點能力,也能被張良帶飛。】

劉邦點頭:沒錯。

他自得一笑,說到底,還是自己有識人之明,沒有錯漏一個人才。

【劉邦給了張良發揮才能的舞台,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現出自己的才能,而不像是在韓王成那裡一般,空有智謀,韓王成也願意聽,但是實際操作時做不到。】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李建成有個功績遠超他的嫡親二弟,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向名臣魏征求策。魏征給出的建議是:既然功績不如李世民,那你就去立功啊,正逢突厥軍在山東作亂,送上門的軍功趕緊去搶,不然晚了又成李世民的功績了。李建成聽從了魏征的建議,平定山東,得勝歸來。】

唐高祖李淵點頭,這便是他一直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主要原因。

老大的能力也不弱,又沒有犯錯。

無緣無故廢除太子會動搖國本,造成朝野動蕩的。

就是有點委屈李世民了。

【那麼問題來了,突厥軍是那麼好打的嗎?魏征敢建議李建成上,但張良敢這麼建議韓王成嗎?就算張良敢提,韓王成敢聽嗎?就算敢聽,那麼他是去争軍功,還是去送人頭的呢?

可别像“大明戰神”朱祁鎮一樣,千裡送人頭,一送就是二十萬精銳軍隊哦。】

洪武大帝位面

朱元璋的臉色十分難看,心中怒罵:這小兔崽子死在戰場上可真是便宜了,論罪是應當淩遲處死的,老四家怎麼出了這麼個孽障?

二十萬大軍啊,都沒了!!!

真的是越想越氣,不如現在就下旨撤了老四的王位,永絕後患?

周圍都是低氣壓,引得群臣惶恐不安。

朱标眉頭緊皺,向來好脾氣的他此時也動了真火,那可是二十萬精銳啊,就這樣白白葬送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