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嫁給當朝太子妃 > 第11章 公公

第11章 公公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時間漸漸流逝,烈日照進窗中,投下的影子不斷偏斜。

房中一片寂靜,唯有落筆于紙時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嗒的一聲。

随着時間流逝,冰鑒中的冰塊融化,冰山倒落,發出輕響。

與此同時,景漣放下筆,揉了揉手腕。

“好了。”她說。

不必景漣多費半個眼神,侍立在旁的竹蕊已經自覺捧起賬簿,将賬簿交給内侍懷貞,再由懷貞捧到太子妃面前。

太子妃聞聲擡首:“辛苦了。”

景漣誠實道:“還好。”

這疊賬簿看着吓人,實際上并不需要景漣從頭到尾事必躬親。景漣隻需令專司計算的女官輪番核實,她自己檢閱後随機抽查,方能短短三日算完。

否則的話,這麼厚的賬簿,如果隻讓景漣一人來核對,沒日沒夜算到猝死都不可能趕在乞巧宴前算完。

太子妃的目光從賬簿上一掠而過,理了理書桌上堆疊的公文,微笑道:“永樂,願不願陪我去福甯殿走一趟?”

景漣自己在國公府中也辦過宴會,聞言一想便知——明日即将開宴,太子妃需得提前一日,向皇帝禀報情況。

她跟着太子妃起身:“好。”

太子妃颔首,順便轉頭吩咐懷賢:“去梅雪閣傳話,今日不必來了。”

東宮諸妃,以太子妃為首,太子妃之下良娣最尊,位同前朝的東宮側妃,有資格寫入玉牒,獨享一座寝宮。再往下良媛、良儀、承徽等,位份待遇雖有不同,歸根結底都隻算是低等妃妾,全都安置在一處占地寬廣的院落中。

那處院落名為梅雪閣,生育了二公子的謝良媛與和雅縣主的生母王良媛都居于其中。

懷賢領命而去。

景漣和太子妃并肩向外走,聞言信口道:“兩位良媛倒是勤謹,日日帶着孩子前來請安,從無一日懈怠。”

說完這句話,她先覺得不對,微微蹙眉。

——東宮共有三位皇孫,生母三人皆在。

兩位日日前來請安的良媛勤謹,那還有一位不就是懶怠?

自從莫名其妙應下幫太子妃準備乞巧宴,回宮的這幾天,景漣日日待在東宮中埋頭算賬,與太子妃朝夕相對,二人關系拉進不少。

景漣還不至于顧忌一位東宮良媛,即使那是皇長孫的生母。

既然想到,她便問出口了:“對了,我還沒見過景檀呢。”

“還在養病。”太子妃平靜道。

這下景漣眉頭是真的皺起來了:“不是說隻是風寒發熱,養了幾天還不見好?”

她有心倒向東宮,看重的是太子妃,而太子妃行使權力,本質上是代夫教子。

東宮皇孫目前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但又很重要。

二公子年紀太小,未必能順利成人。皇長孫要是病恹恹的養不住,太子妃手中掌握的東宮權勢也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太子妃提裙登辇,裙裾不動,氣定神閑:“趙良娣身為人母,愛子情深,想讓景檀多休息幾日。”

這話初一聽似乎有理,景漣的眉尖卻揚了起來:“皇長孫什麼時候輪到一個良娣教導了?”

她自幼長于宮中,有些話不必多說,一聽就明白其中深意。

——皇長孫的病應該早就好了,之所以遲遲不來拜見嫡母,是因為生母趙良娣和嫡母太子妃在博弈。

或者說,是趙良娣單方面以為自己有資格和太子妃博弈。

本朝宮中沒有強行拆散親生母子的規矩,皇子們出于避嫌的需要,年滿七歲全都挪到重明宮居住,公主則可以随母而居。

景漣是個例外。

貴妃瘋癫,不能教養子女。生母尚在,皇帝無意為她另擇養母,所以單獨将一整座含章宮賜給景漣居住。

但東宮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明德太子死後,東宮之所以還能保持如今的超然地位,是因為太子妃。

皇帝有意穩定朝局、遏制諸王,故而在明德太子重病時,還為他迎娶了出身高貴、才學過人的太子妃,正是為了借太子妃身後勢力扶持東宮。

凡事有利必有弊。

面對出身高貴的太子妃,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

太子妃嫁進東宮,年少守寡,對于女子而言是極大的委屈,所以皇帝必須要在其他方面補償她。

太子妃沒有丈夫,皇帝給她超然尊貴的地位。

太子妃沒有孩子,明德太子的孩子全都是她的孩子。

皇長孫畢竟還隻是皇長孫,而不是皇太孫。

即使他是皇太孫,年紀如此幼小,沒了太子妃扶持,他依舊什麼都不是。

趙良娣此舉可謂愚蠢。

皇長孫地位還未穩固,她就迫不及待想争一争生母和嫡母的高下。

這和賭徒尚未得知賭局結果,就忙着為了幻想中的财富争鬥有什麼區别?

太子妃不置可否:“母子血脈相連,這是人的天性,本宮也不能違背。”

景漣心想:我信你個鬼。

和太子妃相處幾日,她從未見過太子妃動怒。

太子妃永遠端莊高貴,鎮靜從容,即使去外書房接見東宮屬官,處理朝政時,也依然從容而去,從容而歸。

在宮裡,一切從容不迫、儀态優雅,都需要絕對的權勢和手段來維持。

倘若太子妃表裡如一,溫柔賢惠,那景漣現在看到的應該是她的墳頭。

太子妃注意到景漣的神情,嫣然一笑,并不多言。

她擡起食指在唇畔輕輕一點,是個噤聲的手勢,有種坦坦蕩蕩故弄玄虛的神秘和促狹。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