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維夏,落花之際,原闳識帶着工作室的人到江介開展安泊古城城門樓的複原工作,他剛到酒店,行李箱都沒開,就接到了江大講座邀請電話。
講座面對的是江大建築學院所有學生,在明禮堂舉行。311衆人早早地來占座,連蕭行和高暢然也嚷嚷着要來捧場。
近幾年原闳識幾乎沒怎麼休息過,有時好幾個項目同時進行,便和陸懷恩分頭帶隊行動,一走就是好幾個月。原梾幼時,他的工作室還很小,如今在業内已是小有名氣,規模幾乎跟中型設計院不相上下,原梾有段時間沒見着原闳識了。
原闳識忙裡偷閑,也不忘寓教于樂,常常分享一些風土民情或者工作中遇到好的藝術作品給原梾,爺孫倆會借此探讨幾句,原闳識從不說原梾的想法好或者不好,多數時候都是表揚,哪怕他想法是錯的也沒有批評指正,而是引導着讓他慢慢發現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相處方式,讓原梾不受影響地長大,也讓他形成了如今即溫潤又舒适的性子。
明禮堂短時間内便坐滿了人,原闳識穿着白襯衣外加深灰開衫毛衣坐在台中央,燈光打在身上整個人看起來儒雅又随和,精神奕奕的……
原闳識試了下話筒音,跟台下黑壓壓的人群打招呼:“各位同學下午好,我叫原闳識,今天受邀來給大家分享一些我工作中的經驗和感悟。”
台下幾乎滿座,原闳識詫異道:“你們都是學建築的嗎?怎麼這麼多人?”
“不是,曆史系的、新聞系、土木工程……”
他在另一所學校做過講座,視頻在很多高校網站有小範圍地傳播,想來很多非專業學生是慕名而來:“有一部分人是來聽我講故事的吧,那我就從我接的第一個項目說起吧,鳴塢山旅遊小鎮有去過的同學嗎?”
台下有人喊有有人喊沒有。
“鳴塢山在未開發之前是個古村落。”原闳識展示了一些當時拍的古村落的照片繼續:“當地農民在開荒時挖出一處古鎮遺址,規模不大,但曆史極其悠久,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還出土了一批青銅器,所以當地政府準備把這個古村落建成一個特色旅遊小鎮。當時的村子人口外溢嚴重,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務工了,村裡僅剩年紀較大的老人。我接到項目後,就和我的搭檔陸懷恩去鳴塢山一帶考察,每天走村串巷,訪問農戶,當地的民居有非常強的地域特色,雖然很破舊但就地取石,十分匠心獨運,大家可以看照片中層層疊疊的片石,看似随意堆疊又很有規律,而且建築群布局很好地利用了溝、岩、河等自然環境。現在鳴塢山小鎮的民居便在此基礎上創新設計而來。在訪問農戶時,我和老陸又發現當地的雞很厲害,看着和我們常見的公雞并無二至,但極具攻擊性。”
原闳識打開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抱着他的腿,白嫩的小臉哭的梨花帶雨的,一旁一隻雄壯的公雞炸着毛做攻擊狀……
“這是我八歲的孫子,出于好奇看了這隻雞一眼,就被追着跑了好幾百米,我孫子和這隻雞打架最後沒打赢。”
台下有學生哄笑,311和508衆人認出照片裡哭得可憐兮兮,軟萌可愛的男孩正是原梾,毫無同情心地跟着樂,原梾簡直羞得想當場失憶,拿書擋着臉。
蕭行樂呵呵地掏出手機拍照留存,悄聲道:“小時候好可愛啊!”
原梾桌下悄悄踹了他一腳。
“當然村子裡的雞不都是這樣,基本是沒攻擊性的。有一天我在半山腰考察時又碰到了把我孫子欺負哭的這隻雞,它和黃鼠狼在打架,你們猜最後誰赢了?”
台下:“雞!”
原闳識翻到下一張照片,大公雞炸着毛勇鬥黃鼠狼,黃鼠狼身上已經血迹斑斑。
“沒錯,我們猜這多半是隻鬥雞,肥壯且極具攻擊性,但跟常見的鬥雞又不太一樣。我們并不清楚有什麼淵源,直到我們走訪農戶在一戶人家院子裡發現了一件文物鬥雞石鼓,那戶人家拿它壓糧倉。石鼓上刻着銘文,經過考古才發現在宋時,此處是鬥雞之鄉。
鳴塢山有很多野雞,經過馴化與雜交,才成了現在個頭又大又壯的雞,很多已經沒有攻擊性了,肉的味道要比别處鮮美筋道,除去古鎮遺址,建設名塢山旅遊小鎮時,我們設計了鎮上現在頗有名的巷子—神雞巷。”
原闳識打開現在熱鬧非凡的鳴塢山小鎮,繼續道:“小鎮項目很成功,很多年輕人返鄉在鳴塢山養雞創收,政府修了路又帶動周邊其他鄉鎮産業形成了生态種植養殖經濟文化圈。我們的建築設計也第一次獲獎。在進行鳴塢山建築創作時,很多人分析它的成功在于它的設計承載了地域印記和可記憶的曆史文化,你們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嗎?”
台下學生舉手,旁邊遞了話筒:“古鎮遺址的挖掘帶動了旅遊業,遊客又成了小鎮的推廣大使。”
原闳識笑道:“也是一個原因,但大家分析多處曆史遺迹可以發現,遺址是最不受歡迎的景點。”
原闳識喝了口水,繼續道:“我們最初被邀請去是設計博物館的,沒有人氣,吸引不來人參觀,博物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建築本身是為廣大老百姓服務的,在進行建築創作時一定要弄清楚你的服務對象,這是最基本的前提,然後它要解決民生,解決宜居,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曆史記憶、文化美學的傳承,這是它成功并被廣泛認可的最根本原因。
有人問過我和老陸,我們的小鎮項目每個都有鮮明的特色且不雷同,是怎麼做到如此豐富多樣的設計的?靈感從何而來?靈感從我們每去一個地方上山下鄉,訪問無數民居而來,它們通常有着利用環境、處理環境極其豐富的手法和技巧,同時你要從中提煉出它的文化性,你要綜合分析和考量鄉鎮性質、規模大小、經濟狀況、自然條件、生态環境、曆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等,還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你的設計是帶着鐐铐跳舞,但隻有這樣的建築創作才能成為物質和精神文化的載體,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所以我建議學建築的同學要多出去采風多出去走走,學校隻能教給你們系統的學習方法,對建築的深刻領悟一定是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台下響起掌聲,原闳識接着又分享了多個案例,每分享一個案例會連帶出許多有趣的故事,許多課本裡沒有的曆史知識與風土民情。禮堂人越來越多,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一點也不枯燥,其間互動頻頻,原闳識儒雅風趣,和原梾一樣愛笑,是個十分吸引人的長者,一場講座精彩至極,講座結束311和508一衆人成了老頭粉。
最後一個環節是提問環節。
劉誠第一個大膽站起來提問:“我是大一學生,想問一下您木坪鄉森林圖書館的設計理念?”
“我是學古建築修複出身,一直都很想為傳統建築做點什麼。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繁複已經不适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但在鄉鎮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森林圖書館是利用周圍自然環境,在古典建築木架構的結構體系上,用了鬥拱摒棄繁複,結合現代建築的功能和形式,化用一體設計出的,它其實是古建築的一種創新,近幾年出現的各種新中式建築也是傳統建築的創新和發展,受歡迎的根源是文化認同。”
“我是大三學生,很喜歡中國古建築,您覺得傳統建築應該如何創新和發展?”
原闳識沉思一會道:“傳統建築的傳承與發展不能一味仿古,複古,要在現代語境下去做創新,要對傳統文化認真深度地挖掘,然後有選擇的摒棄和繼承。我們要從各種建築形式中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不囿于形式,不拘泥一家,融會貫通,才能構建出新的建築文化。比如中式園林建築,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手法被國内外建築廣泛借鑒,因為園林建築中凝固了我們的繪畫和文學,中國古畫講究意境,意境使它充滿詩情畫意,基于此加上符合現代人的美學設計,使得中式園林被廣泛喜愛且不隻限于國内,如此傳統建築才能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展。”
蕭行舉手拿了話筒:“原爺爺,我叫蕭行,想問您有關注過信息時代對城市與建築的影響嗎?”
高暢然低聲罵道:“真不要臉!”
他們的座位相對靠前,原闳識望向蕭行,同時一眼看到坐在旁邊的原梾,笑道:“你們跟我孫兒一般大,喊我一聲爺爺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