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人此物,和五墟的傳說一樣,同樣可以追溯到《列子·湯問》當中。
據稱周穆王從昆侖返回的途中,路上碰到一個自願奉獻技藝的工匠,其名為“偃師”。偃師向穆王呈上自己所造的倡優,是以皮革、木頭、樹脂、丹漆等物制成,能歌能舞,俯仰自如,奇異非常。
五墟中也有“偃人”,雖然不知道此偃人和周穆王時期的偃人是否同出一源,但可以确定的是,五墟中的偃人也同樣靈巧非常,力氣又遠比一般人大得多,甚至還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命令,俨然是墟中各式神通造物中最為神妙的存在。
眼下這兩名偃人,看起來身量頗矮,估摸僅有一米五上下,且身材細瘦,四肢纖長,手臂過膝,形如墟外的長臂猿猴。
沈焉一看即知,這不會是衛墟中用來看守神行陣的偃人。
看守偃人身量往往在兩米以上,在木制的軀體外,以大面積的青銅包裹。
如此一來,其力量便大得驚人,想要搬動五六百公斤的巨石都輕而易舉,哪怕是沈焉碰上了,倘若不使用時停之力,也不敢正面相搏,隻能采取些取巧的方式,以巧取勝。
而面前這兩名偃人,觀其形容,應當是墟中常用來開啟機關和暗門的機關偃人。
墟中多山,尤其是在上三墟中,皆有墟人難以攀爬的懸崖峭壁。然而在這些分外險要的地方,卻往往有前人設下的機關或暗門入口。
如此一來,就需要這些行動靈巧的機關偃人派上用場,替墟人完成這些人力所不能及的任務。
除此之外,上三墟中,還有歌舞用的偃人,奏樂用的偃人,侍奉日常生活的侍從偃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可以說是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墟中甚至有笑話,說是一個上三墟人,如果一生都不出墟地,那他這輩子接觸到的偃人,說不定比大活人還要多。
沈焉細瞧眼下這兩尊偃人的模樣,心中再度品出一絲異樣來。
在上三墟中,機關偃人因為長處在于行動敏捷靈活,故而至少每隔三個月,都需有墟人檢查其關節處的軸承零件,為其上油潤滑,更換偃身上的各類部件,使其能夠保持一貫的靈敏度。
然而他倆眼前的這一對,雖然動作依然靈巧,卻明顯能看出破敝異常,甚至有一尊的腦袋都少了半截木頭,面部往裡癟了進去,像是被人迎面打了一拳似的。
他看得好笑,便出聲問:“這兩尊偃人,是衛墟的,還是你從謝墟帶來的?”
謝昭回說:“是衛墟自己的。我從他們的阙樓中發現了這些棄置的偃人,雖然已經廢棄多年,但修理過後,并非不能一用。”
沈焉若有所思地一颔首,便在心中明白了大概。
偃人之術,就像其他核心的技術一樣,在五墟中,僅有上三墟掌握。
不過最完整的典籍,還是在謝墟手中。
季衛二墟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受制于人,上三墟并不與其分享偃人的奧秘,隻會派遣這方面的工匠到平二墟當中,替他們解決相應的問題。
眼前這兩尊,應當是當年留在阙樓當中,沒有随衛墟人一同離開的偃人。
畢竟既然已經同上三墟不複往來,留下這些偃人,對衛墟人來說,也起不到什麼用處。
沈焉甚至懷疑,在前方的神殿中,應當會有更多棄置的偃人存在。
在上三墟之外,偃術不會随意流傳,而季衛二墟中最需要偃人的地方,即是各自的神殿。
墟人敬畏這些空曠又精美的青銅宮殿,認為任何生命進入其中,都是對于墟中神明的不敬。因而除去祭祀之外的時節裡,僅有沒有生命的偃人能夠進出其間,以侍奉神明的起居。
即便是身份尊貴的本家人,如非必要,也不可随意進出神殿,以免驚擾了在神殿中栖息的神明。
沈焉又問:“我們要這兩個偃人做什麼?”
謝昭回淡淡道:“很快你就知道了。”
沈焉無奈,不過這一日下來,謝昭回同他打的啞謎足夠多,也不差這一回了。
他聳聳肩,便也不再多話,兩人再度向前,那兩名偃人則亦步亦趨,跟在二人的身後。
過了外頭的阙門,又經過了幾處神道碑,緊跟着就是衛墟神殿的前殿。
前殿修築于山外,仍是黑檐紅柱的木石建築,經由一條廊道通往山陵,也即是神殿的大殿當中。
沈焉倒還記得,衛墟的南山神殿,前殿内部的左手邊其實還有另一條通道,可以一路通往衛墟的祠堂。
祠堂再往外,南北山之間形成的山坳之間,則有一片廣闊的平坦地帶,其上修築帶有園林的五進院落,那便是衛墟本家人所在的大宅。
當年他們從謝墟前來衛墟時,就是從前殿經過,轉道祠堂,先同衛墟人一起祭祖,而後又到主宅中,進行一些瑣碎無聊的社交活動。
沈焉倒還好,按理說可以不必參與,在院子裡和别的侍仆家臣待在一塊兒便可。
謝昭回那就慘了,頂着個少墟主的身份,隻能強撐着一張臉,同每個衛墟本家人都挨着個兒地問好一遍。
那會兒是夏礿禮的前夕,在五墟中,這所謂的“夏礿祭禮”,是一年裡最盛大的節日。
也是因為有這麼一個祭禮,衛墟的集市才會如此熱鬧,墟内的神行陣徹底放開了,這足有一個月的時間裡,五墟幾乎一整天都處于白晝階段,墟人無需再去擔心黑暗和虛域的入侵,墟中隻餘下無盡的狂歡。
為了籌辦每一年的礿禮,五墟的本家人皆會互相來往拜訪,以協調相應事宜。
事實上,雖然話是這麼說,但以往其實隻有季衛二墟人到上三墟中拜訪的份兒,沒有反過來的說法。
作為謝墟本家人,向來是不必要跑這個腿的。
隻不過謝在予執“代家主”位後,認為五墟之間并無高下之分,故而才會親自上門到衛墟拜訪。
又因為謝昭回對衛墟中的集市好奇得緊,便幹脆把他和沈焉都一并帶上了。
然而到了衛墟,自然不會這麼簡單就讓他們到外頭玩去了。
既然這位年幼的上三墟少墟主來訪,怎麼說也得設宴款待,好好招待一番,趁早套個近乎才是。
直到忙碌又令人頭昏腦脹的一個上午過去,謝在予開始和衛墟本家人讨論具體的祭禮事宜,他們方才有機會溜往南邊兒的南渡集市,度過一個說得安閑自在的下午時光。
在衛墟的集市裡,謝昭回可以說是頭一次接觸到墟外世界的一鱗半爪。
沈焉前九年都是在墟外度過,集市上販賣的那些東西對他來說自然算不上稀奇,但于謝昭回而言,就完全不同了。
飾品、玩具、街頭畫報、再到那些可以使用電池的電子設備,盡管隻是外頭的細枝末節,卻在他心中勾勒出一個比五墟還要宏大的世界。
到後來,謝在予每每出行墟外,謝昭回都會委他帶些墟外的書籍回來,在十五歲正式離墟之前,他就是靠這些書冊,還有謝在予的講述,而對墟外有了一個隐約的感知。
但對于彼時的沈焉來說,反倒是墟外的生活要親切一些。
記得他們在衛墟大宅中時,有好幾個同他們年紀不相上下的同齡人,因為時常跟随霍家去往墟外,反而跟他有了一些共同話題。
不過那時候同他們聊過些什麼,沈焉自己也不怎麼記得了。
時過境遷,到了如今,衛墟本家人皆已身死,就不知道衛墟的大宅,現今又是個什麼模樣了。
沈焉在心中漫無邊際地回想過去,又同謝昭回一同走過神道盡頭的三重拱石橋,又上了數十道台階,終于來到被扶木圍抱的前殿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