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最清楚的,大臣大将勳貴瘋狂兼并,老百姓過得太慘了。别說打倒衍聖公,就是打倒皇帝,心裡也是願意的。
接下來半年都在為變法準備,秦曉清發現宋朝每年給遼國20萬匹絹、10萬兩白銀的歲币。每年給西夏15萬匹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的歲賜。
她看到這些,簡直心痛得無法呼吸,一點也不想給。于是翻看曆史,發現遼國在位的耶律洪基,沒幾年好活了。而且下一位就是亡國之君,貌似還是給他背黑鍋的。
而西夏現在是梁氏專政,政治糜爛。現在不撕毀澶淵之盟,更待何時!秦曉清立刻決定,單方面撕毀澶淵之盟,一分銀子也不給這兩個國家!
但大宋愛送錢,也不單是皇帝的“功勞”,官員們也愛花錢買和平。因此還恐吓皇帝,認為這點小錢不給,兩國就會合力攻打大宋。
蘇轍出使過遼國,距今不到十年,他深深為遼國漢族的地位低下而難過,也非常了解遼國。若說以前,他也拿不定主意,但現在不同了。
蘇轍說:“我出使過遼國,那時哥哥還叫我藏着才華,怕遼國不肯放人。遼國兼收并蓄,吸納各國人才,因此強大。
但耶律洪基登基以來,任用權奸,崇尚佛教,遼國國力日衰。如今年老,更加昏庸,用遊戲選拔大臣,這樣的遼國有什麼值得畏懼的?”
“是啊!”秦曉清贊道,“大概遼國還有十幾年的國運就要亡國,朕不怕它。倒是西夏,即将有一位明主,它的歲賜不給,朕擔心…”
蔡京出來,大叫一聲,“陛下!”
“西夏國主是明主,難道陛下不是?是大宋的明主厲害,還是西夏的明主厲害?更别說我大宋将變法圖強,那時候西夏拍馬也趕不上。”
“是啊,蔡學士言之有理。”蘇轼道,“請陛下撕毀澶淵之盟,我大宋不懼一切外來之敵!”
“好!”聽了蘇轼的話,秦曉清下定決心撕毀了澶淵之盟,準備好的歲币歲賜都不給了。
但她有點慌,很怕遼國西夏打過來,大宋打不赢。于是整頓邊防,操練士兵,日夜憂心。
八月時天氣還熱,孟皇後見官家太過操勞,心裡擔憂。便要兩人一起出宮玩,秦曉清便挑了個下午陪她。
秦曉清這一個多月總擔心兩國打過來,走在外面也放松不下來。孟瑞君很清楚身邊人在憂心什麼,但她不擔心。
“我們大宋一定能打赢。”她說。
“那可未必,承平日久,士兵會廢掉的。更别說現在全國經商,軍隊也經商…”秦曉清搖頭。
“經商?官家明年變法,第一個要打擊的就是軍隊經商吧?”孟瑞君說。
“是啊。不過現在不是有三冗,第一個要打擊的還有冗費。我讓你整理宮裡的花費,就是想看看,我們減少花費的底線應該在哪,總不能減得連日子也過不下去了。”
連日子都過不下去?官家竟然要減這麼多?孟瑞君吃了一驚,但掩飾住了。
開封城不像唐代長安城一樣是一座政治城市,它是一座經濟之城,街上到處都有做生意的。孟瑞君喜歡民間各種便宜的小東西,她買了兩個泥人和兩杯熟水。
“别煩了,我聽娘她們說,變法的消息傳出去以後,百姓都很振奮呢。大家都期待就有士氣,我們怎麼會輸呢?”
唉,這種關頭,帝王思良将啊。秦曉清很期待韓世忠、梁紅玉、嶽飛、辛棄疾等名将,但是他們都還太小了,指望不上。
說起來,秦曉清還想過要不要把皇位給嶽飛或者辛棄疾。但嶽飛太忠心了,不一定願意。辛棄疾出生得太晚了,而且當名将夠,當明主不一定夠。
真是難辦,秦曉清對孟瑞君說:“雖然艱難,但我會堅持下去,不會妥協。”
孟瑞君笑得很溫婉,“那是自然,我信你。”
秦曉清心裡更堅定了一些,又開始想那些奏折,“最近有讓朕多納些妃子的,希望朕生下繼承人,朕才不理會。”
宋哲宗就是喜愛美色,又特别想生出繼承人,最後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秦曉清引以為戒。何況她并不想有孩子,也不想納妃子。
“多謝官家。”孟瑞君聽到這樣的話,自然明白自己該說什麼。
“仁宗無子,于是祖父繼位。我若無子,有的是人想繼位,隻是沒有滿意的。”秦曉清有在翻史書找合适人選。還找過公主和宗室女,隻是不十分滿意。
想到這裡,孟瑞君突然進入了秦曉清的腦海,“皇後,你很合适啊!不如你來繼位,那我就非常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