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曹操以實際行徑昭示了另一番道理:此路不通。
袁紹聞朱靈之事,深感其勇略可嘉,遂委以重任,甚至在聯曹抗敵之際,亦遣其領兵相助,足見信任之深。
袁紹能認可朱靈是忠于他的。
但朱靈下一個主公曹操完全不會這般認可。
世事難料,朱靈幾年前一遇曹操,便心生仰慕,視為明主,毅然決然背袁投曹,此舉雖顯其識人之明,卻也令袁紹大跌眼鏡,更讓曹操心生戒備。
曹操深知,朱靈之忠,如雙刃劍般鋒利,既能助己亦能傷己。
當年那般忠心于袁本初,可以不顧親恩,狠心攻城。
如今卻能輕易地再棄舊主如敝履。
不禁令其心生寒意。
曹操深谙人心的複雜,深知對于朱靈此等能為權勢舍棄親情之人,一旦心生異志,背信棄義,後果難以估量。
故而曹操暗自告誡自己和身邊人,此人不忠不孝,難成大器。
然曹操亦非無情之人,他任人唯賢,仍舊給予朱靈機會,命其訓練新兵,鎮守許昌南境,意在考驗其能力。
臨行前,曹操更是諄諄告誡,需軟硬兼施,以防不測。
然朱靈未領其意,輕視新兵之變,終緻陽翟嘩變。
事後,朱靈歸咎于他人,更顯其推卸責任之态,更顯不仁不義,令曹操大失所望,對其評價更趨冷淡。
此後,朱靈雖未遭棄用,但已非曹操心腹之将。
所以,現在正直袁紹與曹操的對峙決戰時刻,曹操卻将朱靈派遣到村闾中安撫百姓,收編流民。
此等粗活,并不涉及軍政大事,随随便便一個帶兵的軍将都可以。
指使給朱靈,而不是交給如今正在帶兵一方的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裡面,最晚投降曹操的張郃,同為袁紹降将,去年才來。
但也已經比朱靈受重用多了。
朱靈的故事,在曆史長河中是一警示之例,提醒着世人:忠孝難兩全,而德行與責任,更勝于一時之勇略與忠心。
但上官婉兒回憶朱靈其人,并非是想要告誡後人,而是對于自己處境的判斷。
從朱靈的行事作風,觀察其性格,繼而判斷自己當下是否安全。
現在漢室猶存,不像“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某朝,如今的忠義與孝道一樣重要。
朱靈已然在曹操心底落下個“不孝”的名号,仁義忠孝難四全,但絕對不相斥。
既已不孝,那忠心和仁義自然都要打個問号。
他會是善待流庸女流之輩的軍将嗎?
顯然不是!
史書早已告知上官婉兒答案,此前的一番祈禱和盼望,不過是自相情願罷了。
朱靈是惡人!
他定然不會好心輕易放走自己和郭女王。
若沒有利益在裡面,朱靈定然不會現在還好聲好氣地對待她們二人。
可她二人身上又有何物值得朱靈如此虛僞?
婉兒腦海中急速運轉,竭力尋找着應對之策,而朱靈則顯然沒有多餘的耐心與她們二人周旋,态度直接而果決。
“明日某會派人護送汝等前往銅鞮侯府。”他笑呵呵地撫須說道。
卸了犀牛甲的朱靈,不像校尉軍官,更像是一位愛護小輩的長者。
“道貌岸然。”
上官婉兒聽到身旁郭女王細微的嘀咕聲。
原來郭女王也并不覺得朱靈是個好人,會無條件幫助她們逃亡。
亂世之中,兵力緊缺,一兵一将都已經是天價之寶。僅僅是一校之尉,朱靈如此大方,必然有炸。
自孝靈皇帝在五校尉之外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後,各地雜七雜八的校尉名頭被各地長官紛紛任命起來,缭亂極了。
朱靈的校尉官職,在曹魏治下,也多如牛毛。
并不是肥缺大官,朱靈自然也沒什麼錢财傍身。若是向她們求财,倒也有可能。
可她們又去哪尋得錢财滿足朱靈的血盆大口呢?
上官婉兒心想:隻怕護送她們離開的路上會有什麼壞心思。
但若是想要取她二人性命,倒也不必大費周章。
朱靈名聲本就不好,要殺要剮,倒也省事,不必像愛護名聲的軍将一般總要掩飾下行徑。
他若當真想殺她們,現在将她們拖出去,不會影響到他什麼。
畢竟,名聲臭了不差這一件事。
更何況,亂世殺人再正常不過。
郭女王和上官婉兒人小勢微,不是這些如豺如虎的持刃甲士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