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忠于漢室,豈有言降逆臣之理?”
劉先顯然還對曹操将他關押暴室獄之事耿耿于懷。
昔日,他不屑與曹操共語。深知其意難合,故郭婉亦未嘗揚操之雄略以悅之。
郭婉輕啟朱唇,笑語盈盈,卻藏鋒于溫婉之中:“公言差矣,婉此行非為勸降而來,實為護持漢室安甯之微末努力耳。”
“公可知否?伏後聞公代劉牧有降曹之意,幾番怒而欲下诏賜公死,幸得暴室暗中護佑,方得周全。”
言罷,她眸光流轉,似穿透窗棂,遙想那即将歸都還朝的權臣身影,意味深長。
“曹司空旦夕即歸,屆時劉公之困厄,自當雲散煙消。”
她隻是要确保,伏皇後不先于曹操回朝之際,輕動劉先分毫,将劉先提前從暴室獄提走。
劉先不肯投靠曹操,本就因為自己心存漢室,視曹操于豺狼。
若是被伏後召見,指不定漢宮就與荊州看對眼勾結上了。
這不是曹操願意看到的,自然郭婉要杜絕這類事情發生。
所以,郭婉跟劉先說的伏皇後要殺他自然是假的。
實為權宜之計。
伏皇後欲召見劉先不假,天子威權日去,豈會妄殺忠良?
隻恐伏皇後欲與荊州牧劉表結盟為真。
天子還指望着荊州牽制曹操,又怎麼會讓伏皇後殺害劉先。
不過郭婉面不改色,謊言如織,讓劉先心中疑窦漸消,喃喃自語。
“皇後要殺先?”
“先何罪之有?”
伏皇後的不信任,讓劉先有些受傷。
“罪在荊州不敬天子,劉牧偏安一隅,諸公空有大腹,而無實心。”
聞聽此言,劉先蜷于幽暗牢室之一隅,面有愠色。
然,言辭間仍不失風骨:“先心系漢室,非為個人榮辱。”
“若被伏後所召,恐生誤會,累及荊州與漢室清譽,此非吾所願,亦非司空所樂見。”
“故,女史未雨綢缪,實乃忠智之舉。”
劉先備受打擊。
郭婉聞言,輕歎一聲,轉身背對劉先,宛若幽谷芝蘭。
她緩言道:“劉公高風亮節,婉心甚佩之。”
“然世事紛擾,如棋局錯綜,一步之差,滿盤皆輸。正衣冠,非為取悅于人,乃為自敬,亦為大漢陳規禮制所系。即便身處囹圄,亦不可失其志節與儀态。”
言畢,郭婉側首對侍立一旁的啬夫吩咐道:“爾等速備香湯沐浴之物,為劉公整肅儀容,以待司空召見。”
劉先聞言,嘴角勾起一抹苦笑,卻也未再拒絕。
他深知,此刻之妥協,非為屈膝,乃為大局考量。
于是,緩緩起身,目光中既有不屈,亦有釋然。
劉先雖身處囚籠,衣衫不靜,卻自有一股不屈之氣。
他望向郭婉,微微颔首,以示謝意。
郭婉亦回以淺笑,她并不在乎别的,隻要處理妥當,讓曹操挑不出毛病就好。
“劉公内有楊朱守靜之術,外有墨翟務時之風,沐浴更衣之後,定當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言罷,郭婉施禮告退。
伏皇後多次下诏掖庭暴室獄之事,并未與劉協商議。
在伏後看來,天子軟弱,若是露怯,會被曹操察覺。
因此如今伏後雖惱于不能召見劉先,但劉協并不知道此事。
劉協剛得知的事情是,曹操回來了。
心中波瀾驟起,步履匆匆,欲親迎之。
雖然此前諸臣推脫搪塞,不讓天子出城親自迎接曹操。
内侍宦官尾随其後,面面相觑,不解龍顔何故因曹操歸來而如此動容。
及至宮城南門,禁衛軍司馬疾步上前,拱手而阻:“陛下,城外非安全之地,萬不可輕出。”
劉協聞言,不怒反笑,溫言以對:“司空得勝還朝,孤心甚慰,特來迎之。既不得出,孤便在此候駕,以表誠意。”
言罷,劉協躬身立于城門之前。
咫尺之外,卻似隔天涯,百官在外,唯帝孤立。
軍司馬面露難色,頗感無奈,深知使命在肩,不得擅離職守,然見天子如此,亦覺不妥。
大臣們姑且都能出城相迎曹操,天子卻反倒還不如臣僚們自由。
軍司馬正欲遣人往尋尚書令荀彧問計,未等離開,忽聞馬蹄聲急,曹操率虎豹騎已至。
曹操跨下駿馬,英姿勃發。
左右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四員宗族大将環侍,李典、樂進、典韋、許褚等骁勇之士緊随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