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汀禾不由心中大驚,雖知當朝太後安富尊榮,卻不曾想對她們元家亦會如此闊綽。自然,古往今來,人與人交往勢必有來有回,對方既給予了好處勢必得還回去些别的。隻是不知,隔了這麼些年,太後何故再诏她們回長安城?
很快,她便随着宮人指引,進了皇宮,往太後的寝殿去。
-
等再出來,已過晌午。外頭陽光刺眼,晴空一片。
元汀禾此時正坐于書桌前,提筆快速寫下一行字,待筆墨幹透,又另取一張,重新寫了幾行字。
随後将其中一張拿了起來,走到房門外,托太後派來的護衛送至玉至觀,态度好不柔和,淺淺笑道,“麻煩諸位了。”
護衛自不敢當,垂首拱手退下,很快便消失在院子裡。
随後,元汀禾又轉身進了屋,将房門關上,又悄然觀察一番,這才将桌上放置的另一張信紙拿起,推搓入衣袖當中,從暗門裡溜到後院去,接着召來一隻鴿子,将信妥帖放好,才悄悄将它放出去。
此刻,興慶宮内。一年事已高的老嬷走至殿内,上了台階,附到高位上坐着的人身邊耳語幾句。那高座上的人靜了片刻,方擡起眸子,直視着殿外,有人上來詢問,隻擡手随意揮了一揮,示意退下。
指上戴着寒玉所制的護甲,鑲嵌幾顆價值不菲難得的寶石。随後緩慢地笑了笑,道,“不愧是元家人,做事謹慎心細。”
一旁老嬷嬷臉上亦是帶了點兒笑意,微俯身道,“太後,那元娘子想必是用了其他法子将真正想說的話遞了回去,至于交給護衛的那封,多半隻是客套話。”
太後慈和一笑,道,“便随她去吧,至少也曉得做個體面活,也不妨叫哀家多憂了。”
老嬷嬷笑而點頭應是,後又道,“隻是,元家人多半不同意太後您給元娘子安排的婚事,此信若是寄了回去,元家人勢必會想法子擋回去。”
太後定道,“無妨。本就是為了...的心願,哀家做到此地步,也算是功成圓滿了罷,至于後續如何,便看他們年輕人的緣分了。”
老嬷嬷垂首一笑,不再提了,“太後自是做到極緻了。”
-
又過了些時日,一日清晨,元汀禾終于收到了鴿子銜回來的一片青葉,便知曉這是阿娘已經看過信了,且玉至觀一切安好,便也終于放下心來。
來了這麼些個日子,還沒來得及出門走走逛一逛,瞧瞧這繁華長安城如今又是如何景盛之象。
有了念頭便當即決定出門,叫來從玉至觀一同回京的苡仁,簡單準備一番便出了門。
此時已至申時,街上熱鬧非凡,小販吆喝着新出爐的熱包子,孩童舉着糖葫蘆蹦跳,幾步便有人駐足在鋪子前,再往前便是一家酒樓,二層窗台大開,可見一男一女對桌而坐,暢談酣飲。
元汀禾覺着長安城處處稀奇,鼓樂喧天,目不暇接,簡直能逛上個十天八天,不由覺得來此一遭也并非全無好處。
這時走到一家首飾鋪子前,想起過兩日便是宮裡舉行的百花宴,太後特意囑咐她必須赴宴,本還欲賞賜一堆繁貴首飾,被元汀禾攔下,隻說多謝太後好意,但她初來乍到,不如這幾日自行去街上見識,順便挑選首飾。如此一說太後便也應允,又命宮人賜她一堆銀子,隻道盡管揮霍,喜歡便買下。元汀禾見人捧着一整箱銀子,差點便要雙眼發光笑出聲來,數次按捺這才壓下。
這會兒來到這據說是長安城最為時興的首飾鋪子自然是财大氣粗,準備大展身手。一旁苡仁掩面暗笑,娘子才不是想自個兒挑首飾,就是覺着銀子拿到手裡才算踏實舒坦,便也不拆穿。
沒一會兒,鋪子又進來幾人,為首一位是一名年輕娘子,頭戴帏帽,看不清長相,但瞧那肩若削成,腰若約素,盡顯弱柳扶風之态,可見其帏帽下又是如何瓊姿花貌。
掌櫃的似與這娘子相識,一來便滿臉含笑,低頭哈腰道,“向娘子,您來了?先前您叫小的制的那金絲花頭簪已經做好了,這便叫人下去拿!”
豈料,那娘子竟是開口制道,“慢着。我看這位娘子正挑看着首飾,你便先看顧好了不是。我先随意轉轉,稍後再來。”
掌櫃的愣了一下,很快便反應過來,忙朝着元汀禾笑道,“诶呦,瞧小的這笨腦子!這位娘子實在對不住,剛您挑到哪兒了,小人這就給您取。”
元汀禾正看着方才那娘子的背影,聽罷轉回視線,隻垂眸微微一笑,和聲細語道,“不礙事的。”
掌櫃松了口氣,心想這位娘子真是溫柔心善,便繼續帶着笑臉招待。
與此同時,鋪子正對着的一家茶樓,二層靠窗處站了一人,此人眉眼冷冽,身形勁瘦,倒是個練武的苗子,見罷收回視線,朝裡頭走了兩步。
廂房内還有一人,此人眉目俊朗,正坐于桌前,手執一玉白茶盞,茶面冒着熱氣,前邊擺着一碟精緻糕點,并未動過。
餘竹道,“郎君,那女子舉止雖與當時不符,但屬下确定她便是我們在江南時遇到的那位。隻是沒想到,這位娘子竟就是太後的遠房親戚,還是道家人,遠在江南一帶。”
席承淮未言,隻低垂視線琢磨着什麼,半晌,方道,“你去應了皇後派來那宮人的話,就說三日後我自會去。”
餘竹微微一頓,随後拱手退下。
方才那鋪子裡的一抹倩影已然消失。席承淮睨了一眼便收回,心想,此人真是慣會裝模做樣。
-
當晚,元汀禾便接來了宮裡的聖旨,應太後前日所言,封郡主稱号。應诏期間禮數絲毫不出差池,叫人挑不出錯來。
宮人心中一驚,然眉目慈善,末了補上一句,“郡主端莊淑睿,想必皇後娘娘也早已好奇,三日後将于宮中舉辦百花宴,還請郡主務必前來。”
元汀禾儀靜體賢,行了一禮,“臣女曉得,萬謝皇後娘娘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