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中學,紅河中學。在千裡之外的地方,她總是想起這裡。
一次一次,想起初中數學老師講課時被汗水浸透的格子襯衫,想起大部分老師都隻會用方言授課的滑稽場面。
還會想起逼仄的校園,衰老的建築。兩棟小教學樓,圍着幾個小花壇,再加一個标準操場,這便是教學區的全部格局。
教學樓背後的水泥地常年潮濕,石縫裡長滿青苔。鏽迹斑斑的桌椅老是劃破衣褲,移動時擦過地面會發出刺耳的聲響,留下時至今日仍令人牙酸的震顫。
腦海中浮現許多個自己撐一把傘拿着掃帚的畫面,刮風下雨時,落葉被泡軟了貼在地面,怎麼也掃不完。
灰塵,記憶中到處是灰塵。地磚,欄杆,操場,一屆屆學生永遠洗除着灰塵……
外面一陣響鈴,李安歌回過神來,面前是一大摞終于批完的作文本。
她作為實習老師,最大的作用是幫着改作業和守自習。王曉玉是19和20班的語文老師,李安歌實習期間由她來帶。
這周星期一剛坐上辦公室,一連幾天李安歌都在批作文,有課就聽課。她有些緊張,因為下午要到20班進行第一次試講。
後兩節是語文連堂,她要端着凳子到後排聽。終于不用面對作業,也算是一種解脫。
雖然她是理科生,大學選了個工科專業,但她不喜歡。不喜歡這件事,是她到大學之後才知道的。
從小到大李安歌都是一個标準的聰明小孩,樣樣科目都能學好,加上不喜歡背那些文科知識點,到高中選理是很自然的事。
上大學以後,她卻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歡數學物理。學是能學懂,但就是痛苦。
隻不過是在所有人的潛意識裡,能把數理化學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高考完填志願,她想過要不要讀漢語言文學,但理科生去報這個專業,讓人覺得高中三年白學。
進大學那段時間她總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以後會去向何方。她已選的人生道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沒興趣沒追求,要怎麼走下去?
她遲遲做不出選擇,渾渾噩噩地錯過轉專業時間。後來想過複讀和降轉,又自嘲其實在每個關口都曾經有的選,隻是少了勇氣。
終于在大二時,她想好跨考教育學語文研究生。跨考難,理科生更沒競争力,她卻做到了。
李安歌就是這樣的人,一旦有目标和希望,怎麼努力都不在話下。因為在從小到大設想過的職業當中,她還是最想回紅河中學當老師。
别人問起她為什麼畢業後不留在大城市,她說過不慣太匆忙的生活。所有人都在卷着績點綜測往上走,她卻不住地想起紅河。
這算不算一種不思進取呢?她算不算一個失敗者?讀書十多年,到頭來還是沒走出生她的縣城。李安歌想不出答案。
總之,她已經在這裡了,坐在教室的最後排,手拿着本子認真寫着聽課記錄。
放學回去做飯來不及,她打算體驗一下紅河中學的食堂,不知道這些年過去食堂做得怎麼樣。
初中自己是走讀生,大部分時候三餐都是在家解決,隻會偶爾在食堂吃頓晚飯,飯菜的味道她已經想不起來。
以前學校還沒開通飯卡,多線排隊又亂成一團。晚餐時間每個窗口前都擠滿腦袋,各自伸出握着十塊五塊零錢的手,心急地想抻到叔叔阿姨的面前。
在烏泱泱的混亂中完成交易,才能端回一碗面條或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