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隐隐晃出來點亮,迷迷糊糊間宋明韻聽見門開關的嘎吱聲。
她腦子慢半拍,轉了一圈反應過來,是趙舒起來了。
天還暗着,她翻了個身再度入睡。
六點半宋明韻醒來。這段時間她睡得都很早,晚上八九點左右上床,沒有手機打發時間,挨上枕頭就睡着了。
她輕手輕腳下了床,坐在床邊穿上昨晚準備好的衣服,又輕輕地掩上門。小孩子覺多,還能再睡上一兩個小時。
國營飯店上六休一,8小時工作制,規定的時間點是早九晚五。飯店活計輕松,早回來一個小時也沒人會說什麼。
今天是周六,她輪休。宋明韻坐在院子的石墩上,手裡捧着整體暗黃色的搪瓷碗,碗邊是藍色。面前是半碗鹹菜,自家腌的白蘿蔔絲,齁鹹。農家婦女平時做菜不舍得放鹽,腌鹹菜卻不一樣,都不知道放了多少鹽!這屬于家庭婦女的智慧,太鹹人才不會吃太多菜!
還真的别說,獨有一番滋味。
她第二世也是豫南人,隻是後來宋爸做生意,她五歲左右跟着去了蘇城。除逢年過節,上香祭祖,一般不回去。對豫南省的印象隻剩下小吃多,東西便宜。
雖說輪休,可她卻是在家待不住的,早定了今兒出門。走的時候跟在院子裡忙活的趙舒知會了一聲。
她先去郵局買了一版郵票,答應小孩子的事兒,面上還是要正式一點。
宋明韻把一版郵票塞進自己做的布包裡,出了郵局,包挂在自行車的把手上。
她出門是要到省城打聽一下做生意的情況。
朝安縣有集市。
說是集市,可大多是農民,趁着農閑,來城裡賣菜,賣雞蛋,賣家畜,賣些農産品或者自己編織的籃子。
不成體系。
而縣裡本地人擺攤的,又多是些日子不好過的。
服裝廠門口,早上有一家賣燒餅夾菜[1]的,擺攤的是一對老夫妻。單個燒餅有糧票五分錢,沒有糧票貴一點。夾菜又是另外的價格了,宋明韻吃過一次,豆芽,土豆絲,豆皮,醬肉……味道不錯。
還有一家,特殊點——裁縫,南街的徐家嬸子手藝好,同樣的針腳,人做出來就顯洋氣好看。宋明韻也去做過一件,她那件樣式簡單,手工費三毛。不便宜,但好看。
附近也有從外地倒些緊俏貨物,來賣的,這樣的人不多,隔十天半個月有上一回。
買的人很多,那是供不應求,可縣裡有正經工作的人少有跟着學的。誰要是辭掉廠裡工作,學着擺攤,都要被說上幾句不幹正事,家裡的老爺子要氣得給你打斷腿。
普遍想法還是當工人最光榮,擺攤,那都是迫不得已為了生計。
個體戶的風在這個小縣城吹的還是不夠快。偏見,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消弭的。
經過未來文化的襲擊,宋明韻沒有老一輩人對工人身份的執着。更何況,不出幾年,這些鐵飯碗幹不長久。
如果有更好的活計,對她而言,國營飯店也不是非待不可。
隻是她自己一個人,不好獨自外出帶貨。
光坐火車,都夠她喝一壺的。一個成年男人自己獨自出去跑,都是提心吊膽的。
所以知道來錢快,她也沒想過馬上就跑去南方。至少得有個人同行再考慮這件事。
宋明韻關注報紙,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停薪留職的事情,做生意順利的話,她會申請停薪留職,被遣散時還能有一筆“工齡費”。
朝安縣沒通公交。隻有一輛車跑朝安—南橋線。她計劃坐車到南橋縣轉省城。隔壁南橋縣的交通在省裡都是數一數二的,路修得好,公路四通八達,人有公交車站,車通到了大部分縣市。
等來到南橋縣公交車站,宋明韻整個人都蔫蔫的。這趟車坐的,還是颠簸,木頭座,坐久了硌屁股,這一個小時着實不好受。結果她到南橋的站一問,去省城的車一個小時後發,路上要三個小時。
瞬間,宋明韻開始斟酌去省城的打算合不合理,照這個情況,她怕不是得在外頭過夜。
南橋縣經濟也挺發達的,她在這兒逛逛也能達到目的,了解一下個體戶做生意的情況。
南橋車站是南橋所有公車的始發地與終點,彙聚着南橋南來北往的人們。
站外一條街,有幾家店鋪,“南橋飯館”“小嶽雜貨鋪”……人流量大,生意差不了。
她一路跟人打聽,來到南橋集市。
攤主們的吆喝聲、大爺大媽們挑挑揀揀的聲音、人們的交談聲、動物的叫聲……
賣豆腐、賣菜種、賣竹籃竹篾的……襯一塊布,雙腿一盤往地上一坐,這生意就算是開張了。宋明韻還看到有廚子支起一口大鍋,煮大鍋菜的,兩角錢一大碗。
宋明韻轉了一圈,打聽到這是南橋的官方集市,這些攤販一天五分錢入場費,包月便宜點,一月九毛錢。
太陽還沒露頭,那些南橋附近村子的村民,就背着大布兜,或者挑着貨擔,把自個家種的青菜,雞蛋等,連同自家養的家禽拿到集市上來賣。坐村裡的牛車要花上幾分錢,舍不得這幾分錢的就走着來。
宋明韻心下有數了。她今兒隻當自己是來趕集的。她往前走,前面有塊地被圍得水洩不通的。
她也湊熱鬧地往人群走,眼疾手快喊住人群裡鑽出來的中年婦女,“大娘,這兒幹啥呢?咋怎多人?”
大娘谝[2]也似的把籃子裡的東西拿出來,分享欲也強,先是掃了她一遍,“姑娘,你外地來的吧?”
宋明韻不解,“這麼明顯的嘛?”
大娘卻不肯解釋了,“人從南方那邊來的貨,你瞅瞅這布料,滑溜,不皺。白色的8毛一件,彩色的貴一點。我這件黃色的,要1塊2呢。喏,還有一條牛仔褲,高腰的,給我閨女買的,我閨女鐵定喜歡。”
“裡面還有一種叫喇叭褲的褲子,褲腿這麼寬”,大娘用手比劃,“說是南方那邊很時興的,大城市的都穿着,要兩塊嘞。”
“最重要的是!人還買三送一呢!”大娘嘴角壓都壓不下。四舍五入,不占便宜那就是虧了啊。
宋明韻稍微瞄了一眼大娘的籃子,四五件都不止!
倒爺加頭腦靈活,想不賺錢都難。
宋明韻告别熱情的大娘,又想着前面賣貨的盛況,也沒必要非走進人群看了。
她找了個賣涼皮的攤子坐下,“叔,一碗涼皮,多加點辣。”
這之後,她又在集市上逛了兩個多鐘頭,了解到不少情況。有她自己觀察到的,也有跟人聊天時候聊到的——
集市上貨品的來源無外乎兩種,自家的或者從外邊弄來的。自家的就是手藝,會侍弄土地、會養殖,木工活兒,編織,刺繡,做飯……外邊來的,就是倒賣,服裝電子器件……貨品來源相當多,從村子裡收到鎮上賣,村民沒時間跑,不差幾分錢就給了;從南方來的貨,二道販子甚至三道販子也有。
自家的,能賺點錢,要賺大的,還得是買進賣出——賺差價!
決定了,她也要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