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上吵吵嚷嚷,宋明韻心中卻很激蕩。
黃金年代啊!
*
隔天宋明韻就提了一份紅燒肉,回娘家一趟。
宋家離王家不近也不遠,都在一個縣上,不過一個在縣東邊,一個在縣西邊。
她這次也不是為了别的,就是先給她媽打個預防針,有個心理準備。
省得她擺攤後,宋母從外人那兒聽到什麼閑話,再給氣病了。雖說她覺着她媽不是這麼受不住刺激的人。
而她爸是個犟苗子,也愛面子。宋明韻已經做好宋父不支持的準備了。
反正沒什麼用,她也不是小孩了,自己知道正确就行了,哪能因為别人不肯定就不做了呢?
至于宋母,理解最好,不理解頂多也就是她最近少來幾趟。她提前說比意外得知這件事強。
宋家住的是樓房二樓,宋父廠子給分配的房子,爬上爬下方便。60平的房子,隔出來三室一廳。
還沒上樓,宋明韻隔老遠就瞧見,樓下樹旁坐了三五個老頭老太太。
小馬紮,蒲扇,手裡的針線,是閑聊沒錯了。宋母也在其中。
宋明韻喊了聲媽,然後跟旁邊的大爺大娘一一問好。
“明韻回來了啊。”
“呦,又給你媽帶好東西回來喽。帶的啥呀這是,叫我瞧瞧?”
這時宋明韻往往不用回複。
她媽性格大大咧咧,說話也大嗓門:“趙蘭花,我閨女給我帶的東西你好奇啥,想瞧叫恁妞回來給你送,不都妥了[3]。”
然後起身,帶着閨女往家裡走。
宋明韻寒暄一句,“大爺大娘,我跟我媽先上去了。”
然後跟上身形胖胖的宋母。
宋明韻回憶起宋家一家人的情況。這家人口真挺簡單,宋爸早年就是糕點廠的正式工。
而宋母是逃荒到這兒來的,運氣好,找了份紡織廠學徒工的工作。後來經人介紹跟宋父認識。
根據宋母自己所說,她以前叫李月牙,上戶口時改了個名字叫李月圓。
宋母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語氣自豪,說:月牙一聽就胖不了,果不其然,改了名字以後她就長圓了。
這個年代長胖就意味着有福氣,沒福氣哪能胖得起來呀。
宋明韻小時候随宋母,是個有福氣的小胖子。可小孩子長大,一抽條就瘦了。
除了宋家父母,宋明韻還有一個大哥,叫宋明嘉,比宋明韻大上四歲。
宋明嘉是中專學曆,畢業以後被分配到本地的紡織廠做會計。
跟小兩歲的同廠婦聯幹事郭美霞結了婚,有個9歲的兒子,叫宋樂安,小名安安。
可以這麼說,宋家跟王家人口都很簡單,正好宋明韻也不喜歡這些虛頭巴腦的。
人一多,這心就不齊。
累人。
也就過了幾秒鐘,宋明韻聽到了鑰匙“咔哒”一聲,随後就是說話機關槍似的李月圓同志。
李月圓自然接過宋明韻手裡的袋子,“你看你,來都來了,還帶吃的過來幹啥。家裡缺你這一口吃的嗎?”
這倒是,宋母自己就不虧嘴,對兩個孩子也虧不了,要不然說宋明韻小時候能長成小胖子呢?不過,不帶東西過來,外人瞧着空手回來,第二天就能傳出來宋家姑娘不孝順!
再說,李同志不是也好吃嘛,哈哈。
“诶呦,還帶了紅燒肉。你們那邊國營飯店的師傅手藝是真不錯。”
“說吧,你這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來這幹嘛?可别跟我說是來看我和你爸,老娘一個字都不信。”
宋明韻:“您這話說的,好像我多沒良心似的。不過,我爸呢?這時候不是下班了嗎?”
“找他那幾個老夥計,下棋去了。”
哦,下象棋,宋爸的愛好。
“剛剛恁那話說得傷人,你摸着良心說,我往恁這兒來的少嗎?再來多點,怕不是都要趕我走了。再說了,我來多了,你願意,我不願意瞧見郭美霞。”
“嗯哼”,李月圓表情一言難盡,“你們這事我都不樂意摻和。”
宋明韻聳肩,“是是是,您多厲害啊,街坊鄰居都說不過您,您這嘴皮子功夫跟手上功夫數一數二的”。
李月圓瞥她一眼:“就你知道。”又補充道,“别做這種動作,顯輕浮。還有你到底幹啥來了,直說,中不?”
"有啥中不中的,我都是來給恁說一下,嗯,我想擺攤嘞。"
“你想幹啥還用跟我說,嗯?你幹啥?擺攤?”
李月圓深深看了宋明韻一眼,“你也怪能耐哩。你缺錢了?不應該啊。”
宋明韻摸了摸鼻子,“不缺,就是有這麼個想法,先跟你們說一聲,我爸身體不好,省得再受刺激。”
李月圓:“懂了,我來跟你爸說。你怎麼想一出是一出呢。”
後半句宋明韻就當沒聽到,隻笑,緊挨着李月圓,“媽,我就知道你最中了。”
“起開,煩人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