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五道論述題,題目類型縱橫古今,主要還是圍繞四書五經來傳達了考官的想法。
第二日,路臣等人拿到試卷後,蓋因現場十分寂靜,唯有窸窸窣窣的翻卷聲,故而那些個啧啧抽氣異常清晰。
少年望着一張張泛黃卷子,細細觀詳一番,眸色一滞。
今日考試題目還是五道題,隻不過從“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四海各國所同,漠北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律法,理财,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四海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曆史以證明其事策”。
3,“武夷國變法之初,聘用外國人而國以日強,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四海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漠北禁止天臨勞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這五道題來看,涉獵四海,談及學堂、外交、變法、農政,利用四海時政考驗學子的藝學之道。
以第一小題為例,路臣認為:像這種題目,可以從題目入手,搞清楚出題者的問題,由原文可以得出,這道題提出的問題是“三者孰為最急策”,也就是說國民、人才、實業哪一個最緊要?
萬事萬物立于民,沒有“民”也就沒有人才和實業的存在。隻有人開始從事生産勞作,才會産生人才、實業,故而他認為擁有本國萬萬衆的“國民”才是第一急策。
故而,他作答如下:
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四海各國所同、漠北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環四海而國者以數十計、其盛衰存亡之數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學堂者四海各國之所同重也。學堂之設,大旨有三、曰陶鑄國民、曰造就人才、曰振興實業、三者不可偏廢。而立學者必自度其國家之性質、以為緩急之端。今天臨因積弱之弊,欲以學戰與列強競存、則必以陶鑄國民為第一要義。何者、國民之資格不成、則國不可立。雖有人才、可以為我用、亦可為人用。雖有實業、可以為我有、亦可為人有。所謂國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愛之心、有自養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識。知此身與國家之關系、對國家之義務、以一身為國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為國家所獨有而不敢媚外。
凡為國家之敵者、雖有聖哲,亦必竭其才力以與之抗、至於粉身絕脰而不悔、終不肯以毛發利益讓之於人。以此資格教成全國之民、雖有強鄰悍族、亦将斂步奪氣而敢犯、然後人才可興、實業可振也。天臨以重文輕武之故,民氣靡弱偷惰、謀私利不謀公益、無善良之德、視國事不幹己事、無忠愛之心、專事分利、無自養之技能、末習溥通、無必需之知識。稍有解外國語言而習其事者、則相與服屬外人而為之伥。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興實業、不亦難乎。
方今欲建學堂以圖富強、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積習。武夷國與我同處亞東、其弊亦在緻相類、今一變而跻於列強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銷乏可謂極矣,政治廢弛、法律繁亂、财政竭蹶、外交失誤、則設專門以儲才固當務之急矣。然竊謂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撓之、其勢必不能勝。
古之立國、惟恃有二三豪傑。今之立國、則恃有全國之國民。不然、愚民百萬謂之無民、以與文明諸大國争衡、雖有英雄、豈能措其手哉。至於農工之業、拘守故轍、商礦之利、見奪外人。以天臨人力之勤,物産之博、苟分設各學緻富之道、尤可跷足而待。然興一事必招外股、創一利适資他族、皆其民無特立之質,故利未興而害乘之矣。
由是以觀、則知必養成完備之國民、然後人才為我國之人才、非他國之人才、實業為我國之實業,非異國之實業。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