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悄無聲息地僵卧于炕上,驅之不散的病态潮紅也掩不去眼底的烏青。若不是胸口略有起伏,他瘦骨嶙峋的身子已與一具屍體一般無二。
“知道了,知道了。”宗承受與淇風宮的小宦官遠遠地縮在門邊兒,正低聲叙話,“主子剛剛睡着,待會兒我再去回話,你先回淇風宮伺候吧。”
待小宦官離去,宗承受才蹑手蹑腳地踱了進來。他凝眉望了許久,小心翼翼地湊上前,跪在了炕邊。皇帝的面色一如既往,慘白中微微透出了幾抹紅暈。
宗承受癡迷地看着,很想就這樣吻上去,聽他粗重的喘息。可宗承受不敢,也不能。
因為皇帝太累了。
昨晚熬了一個通宵,今日早晨剛準備歇一歇,忽而得知郝勝清死在了護城河裡,立時将剛喝下不久的鹿血都吐了出來。雖通令徹查,但毫無收獲。
“你怎麼還守在這兒?”
宗承受猛然驚覺,見皇帝不知何時已睜開了眼睛,正茫然地望着他。他趕緊磕了個頭,禀報說:“主子,淇風宮派人傳話來了。”
“我都聽見了。”皇帝試圖用那兩隻極細的胳膊撐起身子,卻隻換來了一次氣力不支的倒下,“我的頭疼得厲害,根本沒睡着。”
宗承受紅着眼眶,呢喃道:“殿下……”
“怎麼還叫殿下?”皇帝揶揄道,“沒規矩。”
宗承受垂下頭,不吭聲了。皇帝喘了幾口氣,一把攬過他,主動吻了上去。宗承受一怔,霎時按住皇帝的頭,粗重地加深着唇齒的交融。二人一個半躺炕上、一個跪在炕邊,卻毫無阻礙。
恣意了許久,皇帝竟擡起手,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袍。
“殿下……這……您……”
皇帝定定地注視着他,半晌才說:“你這段日子一直難以盡興,不是麼?我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這怕是最後一回了。”
宗承受趕忙叩首:“奴婢不敢!”
“不敢麼?”皇帝略顯失望地穿好衣袍,輕聲道,“那便算了,這輩子……就到此為止了。”
宗承受忍着心中苦楚問:“主子,您打算怎麼處置崔文純?”
“柴師傅上了奏本,反對我殺他。”皇帝側身躺着,慵懶地說,“其實師傅多慮了。崔文純雖身屬舊臣,卻懂我的心思,我不殺他。這也算是留一條後路,日後好做轉圜。太上皇堵死了我将他無罪釋放的路,他也就難以為我所用了。歸根結底,我隻能下诏把他流放至邊遠州郡——否則翁策之、丘浮沉必定不服。”
宗承受點頭稱是。
“你壓根兒就沒聽明白,裝什麼呢?”皇帝嗤笑了一聲,枕着胳膊看向宗承受的眉梢,“我想殺他,柴師傅、蘇寺生、莫元舒不會同意;我想用他,柴師傅、翁策之、丘浮沉也不會認可。不能殺,也不能用,這個人便不能留在京華了。至于流放到哪兒去……太上皇想讓崔文純死,流放地就得是一座極為兇險的州府,估計是得在南疆裡選了。”
“殿下,您不是要留後路麼?倘若把崔文純流放去了南疆,到時他死在那兒……您不就白忙活了麼?”
皇帝伸出手,輕輕挑起宗承受的下颔,低聲道:“太上皇凡事做絕,我卻不喜歡。我會把崔文純發配到南疆,但也會為他留下一線生機。我活不了多久了,等我一死,太上皇自然複位,把我的一切努力全部推翻。我所重用的人,都要嚴加處置;我所貶黜的人,都會飛黃騰達。如果我死的那一日……崔文純還活着,太上皇是會寬恕他的。”
“奴婢越聽越糊塗了。”宗承受垂頭含住皇帝的手指頭,悶悶道,“殿下再給奴婢解釋解釋。”
“你是個沒有慧根的。将來我死了,你遲早也要完。”皇帝歎了一口氣,繼續說,“太上皇一貫愛惜名聲,不會對崔文純窮追猛打,反而會派人把他風風光光地接回京華,以此表明他已開始糾正我在位時的種種‘錯誤’。如果崔文純能舍棄官職爵位,甘心做個閑人,太上皇還是容得下他的。”
咳嗽了幾聲,皇帝慘然道:“其實崔文純跟我一樣,他背負着崔氏宗族的期許,我背負着列祖列宗的重托,我們都是苦命人。一切便交予上蒼定奪——若是他能熬過我最後的這幾個月,将來自然海闊天空;若是他熬不過……那就是死。去,召柴師傅、高骥、翁策之、蘇寺生、莫元舒來見!”
待五臣次第步入靜耽齋,皇帝已盤腿坐于通炕上,正格外痛苦地咳嗽着。衆人拜倒行了禮,随後又上前幾步,恭謹跪于炕前,宗承受則依例往一旁站了。
皇帝粗重地喘着氣,睜開眼看了看幾人,終是無比虛弱地說:“好,都來了便好。太上皇派人傳的話……你們理應都知道了。近日勳戚望族下獄者甚多,牽連尤廣。朕決意……将并無罪愆的勳貴之後發往地方安置。幾位卿家議一議,拿出個章程來。”
蘇寺生叩首作答:“皇上,臣以為擇有罪者按律懲治便可,其餘人等仍應照例恩準襲爵,實在不必再往地方竄逐。”
“妙禅公之議不可。”翁策之朗聲道,“除惡不盡,等同未除,須得從速處置。先前臣已禀奏過了——可定公子王孫為四等罪,特等至重,三等至輕。三等罪者,發往京華周遭皇莊安置,編入農籍,為皇室耕田;二等罪者,發往江北各州,編入當地農籍;一等罪者,發往江南各州,編入當地農籍;特等罪者,流放南疆,編入賤籍,永不寬宥。”
“聞所未聞!”蘇寺生憤憤不平地說,“皇上,這些王孫的祖上盡是開朝勳貴,太祖皇帝定鼎中原多賴其等群策群力,如今豈可驟行折辱?”
“皇上,他們不事生産、專享清福,迄今已然二百餘年了。試問天下焉有這等美事?”翁策之力勸道,“依臣之見,先将特等罪者發往南疆,其後再次第處置其餘三等,伏祈皇上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