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年,纣王更加□□,毫無止息。微子(纣王同母的哥哥)曾多次勸谏,纣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這裡有個詞“遂去”,有人翻譯成 “就離開了殷國”而事實上微子并沒有離開,他在牧野之戰時做了統領,然後牧野的軍隊叛變了。
太師是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叔),箕子裝瘋,後來去朝鮮那裡了(被周武王釋放以後)。
少師就是叔叔比幹,比幹說:“做人家臣子的不能不拼死進谏。”于是極力進谏,纣王大怒,就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于是剖開比幹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大約是進谏的次數太多,纣王屢屢沒有面子,惱羞成怒了——你用聖人的标準要求我,我看看你是不是聖人啊?你是不是來做天子更好啊?當然挖心的故事春秋時代也是沒有的,之前的史書記載的是殺了比幹。有人說這是司馬遷演繹的。
箕子見比幹被殺很害怕,就裝瘋去做别人的奴隸。纣王不安心,就把他囚禁了。這樣太師少師又換了新人。
但是新換的太師疵,少師疆,拿着殷朝的祭樂器跑到了周國。祭樂器不是什麼鬧着玩的東西,是用在國家祖廟祭祀用的,代表着天命,雖然纣王看起來隻相信自己就代表天命,但是管理祭祀和政事的人和其他的人未必不會相信祭樂器代表着天命。
周武王在登基九年後在孟津會師,第十一年發兵伐纣(據說纣王當時發兵在東方打仗,周武王屬于攻其不備),纣王也發兵牧野,組織了七十萬的奴隸,領兵的就是微子,然而微子并沒有誓死抵抗,而是陣前倒戈一擊。然後牧野之戰商朝敗了。
纣王逃掉,他登上鹿台,穿上寶衣,自焚了。周武王斬掉了纣王的頭,懸挂在白色的旗子上(已經燒死了還分得出來麼?)。又殺了妲己。釋放了箕子,然後對死去的比幹和被貶的商容進行了表彰。
另外封纣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武庚祿父大約就是《封神榜》裡殷郊殷洪的原型吧。親媽死了,後媽不待見,連帶的親爹不待見,然後各種磨難。從舜到武庚祿父人性真是一點沒變),讓他延續殷朝的香火。
殷朝的遺民很高興——其實很高興是不可能的,成了亡國之人,誰能高興得起來?不過是有一部分人沒有變成了奴隸,對比悲慘的境遇,相對安慰吧。
而對周朝來說,殷朝原有勢力不可能全部消滅,懷柔政策下逐漸削弱才是上策,在它周圍安排好自己的勢力監視住,一有不對再動作就名正言順了。另外同當初商湯面臨的問題一樣,殷朝的同姓諸侯國不少,也要注意影響。
最後我們還應該考慮到一個因素,就是周武王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武王的父親周文王登基五十年,武王自己登基了十五年,武王的年齡不會很年輕了。像《封神榜》裡那年輕英俊的少年郎絕不可能的。而滅商後不過兩年,武王就去世了。
殷朝既然已經消滅,周武王變成了天子。但是周國的天子并沒有稱帝,隻稱了王。這算是一種改制呢?還是出于某種不可言說的原因呢?我們無從知道。畢竟在秦朝以後得了天下改國号是正常的,但是不稱皇帝隻尊自己為王的還真沒有。另外還封了殷朝為周國的諸侯國。
後來周武王死去,纣王的兒子武庚和起監視他的武王的三個弟弟一起發動叛亂,被周武王的兒子成王命令周公旦消滅了(也有一種說法北逃了),然後立纣王的哥哥微子在宋(河南商丘附近,殷商祖先帝喾的封地)那個地方立國,來延續殷朝的血脈傳承。殷國就此完結。
後面我們會開周朝篇。很多在商朝篇裡沒有詳細講的東西,我們可以相對從容的講一講。